辞旧迎新话“贺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14:11 世界知识

  倪骏

  新年刚过,观看贺岁电影已经成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一种娱乐方式。

  2008年的贺岁大片《集结号》自上映以来,不仅前所未有地实现了中国大片票房和口碑的双赢,而且在多家影院 形成“一票难求”的热烈场面。据出品方华谊兄弟公司透露,经过2007年圣诞节的观影高峰期后,截至12月26日,《 集结号》票房轻松破亿。另一部贺岁大片《投名状》伴随着良好的口碑,票房也一路高歌猛进,经过13天的火爆上映,总票 房直逼两亿。而同期市场上还有《棒子、老虎、鸡》、《大电影2》、《蓝莓之夜》拦路杀出,更有周星驰让大家翘首三年的 力作《长江七号》将隆重推出,从圣诞、元旦一直绵延到春节,贺岁档好生热闹!

  “贺岁片”的概念来源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好莱坞的一种市场操作理念,是电影从业人士利用圣诞节期间这一特殊 时段而推出的专门为节日中的观众量身制作的影片,针对广大观众的欣赏口味,靠轻松、娱乐性强的内容吸引观众进入电影院 。这些圣诞电影都非常喜庆,剧情中经常有奇迹发生以帮助主人公实现愿望。有专家认为,每逢年未人们实际上会感受到一些 压力,而喜庆电影则会给人们带来好心情。

  其实,文化过年这一形式应该说出自中国。在戏曲中就有“应节戏”一说——在年关岁末之时,众多的名角儿必定聚 集在一起,来一出大戏,以感谢戏迷们多年的厚爱。戏的内容也大多是吉祥喜庆之类。当今中国的“贺岁片”概念最早应该出 现在香港。有着“东方好莱坞”美称的香港电影在世界电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操作模式和市场理念与好莱坞最为接近 。每至年关,香港的电影从业者也都会为观众定做几部贺岁片,诸如《花田喜事》、《大富之家》、《满汉全席》等都是中国 观众熟悉的贺岁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的明星们不计报酬,倾情演出,即使最小的配角也由大明星担纲主演。片中更少不 了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场面温情融融、喜气洋洋。在这一点上,香港贺岁片与好莱坞纯商业利益有着显著的不 同,在动机与思路上与旧时的梨园艺人一脉相承。

  内地贺岁片的概念最早是出现在1993年。这一年是中国电影吹响改革号角的第一年,当时中国第一次引进10部 进口大片,给低迷的内地电影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这些大片中,就有后来被称为内地电影市场“贺岁片”开山之作的影片《 红番区》。该片由著名动作明星成龙主演。内地引进《红番区》的同时,也引进了“贺岁片”这一概念,并且为内地的电影从 业者尤其是市场操作人士所重视。贺岁片真正在中国内地大张旗鼓地制作并吸引众多观众应该是从1998年开始的,其始作 俑者就是冯小刚。当时紫禁城影业公司和冯小刚推出了《甲方乙方》,并夺得了3000万元的票房。此后几年,冯小刚与紫 禁城影业公司又接连推出《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和《大腕》。京式幽默、京味语言、生活化的搞笑、明星汇聚是冯氏贺 岁片取胜的几大法宝。

  贺岁片因其喜剧风格,迎合了观众年终大乐的普遍心理,迅速走红起来。影视贺岁片的盛行,其实是艺术和市场经济 结合的必然产物。从最初《甲方乙方》“一枝独秀”,到如今数部贺岁片争奇斗妍,国产贺岁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都有了一个明显的提升。“贺岁片”这个概念也随着商家与媒体的炒作而深入人心。而每年的年关,中国电影也因贺岁片的 被造势格外地受到国人的尊重,电影离老百姓也俨然格外地近了。

  而这一次冯导推出的《集结号》却一改其往日的搞笑作风,呈现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大片。该片战争场面很震撼 ,甚至可以说使中国战争片上了一个台阶,人物形象也从“为了新中国前进”上升到更为真实和人性化的层面。此外,这还“ 是一部沟通几代人情感的电影”,因此我们看到观影人群以一家老少为主,出现了大量年轻观众带父母看《集结号》过节的情 景。12月25日,在冯小刚导演的济南见面会上,三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穿着挂满荣誉勋章的军装自发参与,声音哽咽地讲 述对《集结号》的喜爱之情。

  《集结号》七天轻松过亿,继张艺谋之后,冯小刚成为第二个创下三部电影票房连续过亿纪录的内地导演。归根结底 ,冯小刚成功的原因就是他对于电影商业性的理性认识。他说过:“在我智商还清醒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站在商业电影的 队伍里。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商业,也没有绝对的艺术。电影只有好看和不好看之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