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称作家进入领导干部选拔圈子是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04:00 大洋网-广州日报

  现象透视

  作家中崛起“从政”群落

  正是从那一年起,有人开始发出中国文坛崛起“从政”群落,并担忧出现“主席热”的声音,关于知名作家是否适宜从政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歇过。

  “过去有意见认为培养官员容易,培养作家不容易,所以认为作家与从政的角色是天然矛盾的,但是现在显然在起变化。”中山大学中文系当代文学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黄伟宗教授说,他的看法变得比过去灵活。

  “我始终认为作家创作还是应该专注点,但不代表他一辈子不能从事别的,他可以做一段时间的官员啊,但假如是打算文学创作的话不适宜长期做。做官员也是观察社会的一种方式,对收集创作素材来说更有好处。”黄伟宗说。

  “做副省长,说不定能比作家对文化事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是影响文学创作我认为也是值得的。”韩石山并不讳言他的观点,“一个作家如果有足够的从政能力,就应勇敢地从政,说不定比他做作家能作更大的贡献。”

  文坛反应

  作家是角色不是职业

  “不关注时代和现实,没有理想和责任的作家,也许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作家,但绝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张平说。事实上,在当选副省长之前他就多次表达过自己对政治的观察和思考。

  “从文学规律来看,现实主义作家往往与其从政道路有天然的内在联系。”黄伟宗说,他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共通的。“现实主义作家勇于面对社会现实,勇于揭示社会问题,他不可能不关注政治。”

  “作家从政,我不认为很新奇。”广东省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诗人杨克认为,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其实都有很多文坛中人从政的先例,如法国现代主义诗人阿拉贡就担任过法共总书记,捷克戏剧家哈维尔担任过捷克总统,在印度、南非和很多西方国家,总理、总统、外交官是作家的比比皆是。“作家不是一门职业,只是一个角色,没有谁说作家一定要做一辈子的。”

  关于这一点,诗人省长吉狄马加也表达得非常明确。“我以为做官和做其他的工作一样,就是分工不同。做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老百姓服务,或者换句话说,就是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我告诉他们,诗人不是一个职业,他常常是一个角色,而政治工作可以作为一种职业,在西方,你很少能看见一位诗人是靠写诗养活自己。”

  “作家进入领导干部选拔的圈子,打破了以往的规矩,这是一种进步。”黄伟宗认为。

  公众期待

  反腐作家是好省长吗?

  在张平的代表作里,最为文学评论家们重视的是其现实题材,尤其是几部反腐作品,如被改编为电影《生死抉择》的《抉择》。

  “作家出身,如果张平分管文化,肯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黄伟宗认为,“当然,具体到张平来说,我觉得他身上更大的意义在于他作为一个有‘反腐’旗号的作家,可见选拔干部的领导非常有勇气,也显示了中央极大的反腐决心。”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关注集中于对这位“反腐作家”成为副省长后,将如何继续走自己的前路。一名名叫“钝俚”的网友表示,他关注的是张平“在自己无数次观念构建的上层权力运行里会怎样‘抉择’,是继续保持一份‘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所谓高洁,还是利用‘副省长’的地位和权力过分强调自己的理念无端惹出其他是非,或者彷徨于理想和现实过分纠缠以至于无法挣脱自己编织的心灵牢笼,抑或根本就不去认真履行作为一个省政府领导干部的权利和义务?”

  显然,大多数人对这则消息都表示了肯定的态度,认为有不同层次的人员能够进入权力核心本身就是一个进步。但是张平个人能否承受这种“跨界”转型的压力,最终执行的效果又如何,人们依然翘首以待。

  张平作品录(部分)

  《国家干部》:在直言诤谏“权谋文化”丑恶现状的同时,勾勒出了一幅酣畅淋漓的当代政治社会画巷。

  《十面埋伏》:古城监狱侦查员从一服刑犯身上发现重大犯罪嫌疑,继而牵扯出一起涉及监狱外的大案。

  《凶犯》:一部关于阵地、关于信仰、关于坚守的长篇小说。

  《孤儿泪》:这是一部还没有全部写完就已经被发表连载,还没有转载完就被数十家影视公司争购改编权的作品。

  《天网》:作者因为一个老人写下这本书。这个老人因为200元钱被打成反革命,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上访了1500多次,被收容了几十次。

  《抉择》:不但对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而充分的揭露,而且对反腐败斗争给予了热情而充分的展现。

    张平做客新浪谈小说《凶犯》实录

    张平作品 获奖电影《天狗》原著小说:凶犯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