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皇粮靠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07:53 解放日报

  中国女子冰球队的处境的确值得同情,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即便给她们中的“临时工”们解决了编制问题,即使国家从此加大对冰球的投入,冰球运动在中国遇到的问题,也不见得能就此迎刃而解。

  我国目前还是以举国体制培养人才为主,一项运动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投入,要么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么是奥运会项目,特别是夏季奥运会的夺金大户。相比乒乓、羽毛球,冰球太“小众”,相比体操、举重,冰球又不够“强势”。即便是举国体制,投入也是有限的。有限的人力、物力,当然不可能平均分配到每一个体育项目上。尽管中国女子冰球队曾获得过长野冬奥会第四名、盐湖城冬奥会第七名,但近年来逐年下滑的战绩,使得冰球在与其他项目对国家投入进行“竞标”时,显得底气不足。据统计,全国十几亿人中,真正打冰球的只有200多人。

  一个国家,不可能什么体育项目都发展,而且都发展得好。女子冰球发展到今天,与其硬性扶持,不如顺其自然,优胜劣汰。

  即便举国体制能够为之提供保障,是不是每一个项目都值得国家花大价钱投入?恐怕不是。冰球项目投入很大,除了运动员工资奖金等,光是维护冰场、运动员的护具装备就是一笔很大的开销。每套护具要万元左右,球杆还很容易折断。投入巨大,产出却不那么大。这笔性价比不怎么高的交易,不要说国家不肯,换作任何一个“投资者”,肯定都要三思。10年前,一些省市就开始“砍掉”冰球项目,这正是对市场冷淡的对应策略。如果冰球因此觉得“委屈”,那么从事现代五项、手球、棒垒球等冷门项目的运动员,恐怕也要纷纷叫“屈”了。

  完全依靠举国体制,既不现实,也缺乏“可持续性”。参加女足世界杯的英格兰队里,几乎都是“临时工”。她们平时都有各自的工作,大赛前请好假,集结起来训练备战,由足协发给津贴。这样的模式,中国女冰也是可以借鉴的。


本报记者 薛淼焱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