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资源短缺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5日13:21 中国新闻周刊
  

  采访的最后,高运生请记者记下一组数据:北京市规定人口与全科医师比例为3000:1,东风社区为5853:1,缺了一倍;北京市规定人口与社区护士比例为2500:1,东风社区为5620:1。

  《中国新闻周刊》随后看到的另一组数据是: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2.21%,房屋面积占全国的1.39%,总收入占1.68%,却承担着15.3%的门诊量。

  从另一方面,市民们对社区医院的看法却并无太多改观。

  “社区卫生服务站?看感冒、买药什么的还行,真有问题还是大医院吧。”记者在建国门附近向十几位年轻人问起社区卫生服务站,得到的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回答。

  按东城区的规定,每位大夫的工作量是每天15个门诊,但在外交部街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名医生每天的门诊量不足6个。与大医院相比,一边是人头攒动,一边是门可罗雀,社区医院的尴尬还是显而易见。

  老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服务对象,杨大夫的病人中,80%是老年人,除此之外就是感冒、外伤包扎等小病。

  老人们对于社区服务站普遍称道。建国门后赵家楼胡同的王秋珍大妈告诉记者,她每周都会去社区卫生服务站量血压,同那里的大夫都熟了,医生服务很热情,开药也便宜。

  但她从来不带自己四岁的孙子去服务站看病。仅有一次,带孩子去那边打点滴,“孩子哭得嗓子都哑了,一定是护士水平不到位,扎得不好,以后可不带孩子去那边了。”

  外交部街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位医生告诉记者:“东城区要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率达到80%,社区本来医生就少,平均每个医生要负责八百多户居民,而且社区的流动人口也多,但是上面这么规定,我们只好从表格数字上做文章。”

  “政府还是应该加大对我们的投入,现在的投入固然比以前多,但还是远远不能解决这个缺口。”高运生说。

  既然医疗卫生事业已经被中央定位为“公益性事业”,似乎就理应由政府加大埋单力度。

  “医疗资源短缺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政府只投钱不改机制,医疗市场就是一个无底洞,永远填不满,这已经被世界各国的医改经验所证明”。朝阳区第二医院院长王洪斌说。

  记者后来与高运生有过一场很短的对话:

  记者:社区卫生资源的短缺,难道不应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来解决吗?

  高运生:当初政府在制定社区卫生规划时,为了保护公立社区医院,才严格限制社区医院的数量。比如我们所在的石佛营西里小区,就只能有我们一家。

  记者:有两家以上为什么不行呢?多开几家竞争,对居民难道不是更有利吗?即使有人赔本,按照市场机制退出不就行了?盘活医院管理体制,不也同样可以缓解社区卫生资源短缺的问题吗?

  高运生沉默。

  卫生部一位官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偌大的北京市,还没有哪怕一家民营社区医院。 ★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