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留守儿童父母背后的艰难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02:4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闵捷 实习生 蔡华丽

  因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出现的留守少年儿童,光四川省就有300万人。如扩大到全国范围,这一特殊群体则多达2295万人。

  临近春节,许多留守少年儿童都盼着父母回家过年。近日,记者在采访关爱留守学生行动时注意到,一些社会人士呼吁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要只是过年或过节时回家,最好留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

  隔代监护带来一些问题

  由团四川省委牵头开展的关爱留守学生行动,得到了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建设留守学生之家、组建志愿者队伍、筹集爱心基金等形式,给这300万名留守学生送去温暖,但这些努力毕竟无法替代父母对孩子的照顾。

  四川省广元市曾对留守学生现状做过调查分析,发现目前留守学生数量大、隔代监护现象突出,存在行为习惯较差、犯罪率增加等问题。

  参与组织和协调关爱留守学生行动的一名重要成员表示,夫妻都在外打工,孩子由祖辈或者亲戚、朋友帮忙抚养,效果不会很理想。而且没有父母在身边,留守学生的权益保护问题也令人忧虑,他认为“女同志能留在家的尽量留在家”。

  在四川省广安市,那里的留守学生比例高达40%,政府和学校照顾留守学生的担子很重。“父母既然生育了子女,就不能撒手不管。现在一些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把照顾孩子的责任扔给了学校、政府和社会。”当地教育系统的一位干部向记者反映说,“夫妻双方还是应该有一个人留在家里,尽点儿责任,也为政府减轻一点压力。”

  “生活逼迫,我也没办法”

  留守儿童的父母为何要双双外出打工?为此,记者采访了其中的一些夫妻,发现他们背后都有一些或辛酸或无奈的原因,迫使他们撇下年幼的孩子。

  邓茜是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的留守学生,她的爷爷常年患病,奶奶也失去了劳动能力。邓家因赡养老人开销不小,为了多挣点钱满足家庭开销,在邓茜刚满两个月的时候,邓茜的父母就远赴广州打工。

  “我心里很难受,但是也很无奈,觉得对不起我女儿。”邓茜的妈妈罗文静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心中满是对孩子的愧疚。

  “有时晚上会特别想你们,有一点委屈,但想到爸妈为了家那么辛苦,爷爷奶奶对我那么好,也就没什么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要注意身体。”在2007年5月寄给父母的一封信里,邓茜写下了这样一番话。看到孩子这么懂事,罗文静流下了感动和欣慰的泪水。

  虽然孩子现在很听话,但是罗文静还是很担心。孩子慢慢长大了,老人很难有足够的精力来照看。而且邓茜也快上初中了,需要父母在身边指导。罗文静很想过一两年后能回家和孩子团聚。

  相比之下,同在邛崃市的留守学生杨雅健更让父母担心。他的父母在他两岁半的时候,就到城里打工去了。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监管,他变得不听话、爱耍脾气,还喜欢乱花钱。

  “我很对不起我的儿子,但是生活逼迫,我也没办法。”同样作为母亲,杨雅健的妈妈也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了愧疚。她善于经营餐饮业,这项本领在农村挣不了多少钱,务农的收入也低,她不得不选择离开家,离开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以后要花很多钱,我必须想法多挣点”。

  广安市的留守学生郭瑶姐弟俩,姐姐上高二,弟弟上高一。眼看着抚养孩子们的费用越来越高,更考虑到下一步孩子考上大学后的学费,郭真华夫妇不得不出去打工。他们即便很累也要装得很轻松,因为郭真华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很幽默、说话很富有哲理,需要保持形象。

  就算工作再辛苦,郭真华也坚持每个星期给孩子打电话,尽量做好孩子的思想引导。2007年发生的一件事情,让他充满了忧虑:有一天,女儿给她打电话,说学校住宿条件差,她想和同学在外面租房子住,自己做饭。

  “自己做饭要耽误学习时间啊!”郭真华联系了女儿的班主任,向班主任征求意见。班主任也说现在租房不好,不过等到高三就有必要了。因为高三学习压力大,而学校里面的住宿环境不好,可能会影响孩子高考。

  郭真华犹豫了。他告诉记者:“我在考虑要不要回家,但是只留一个人在外打工,挣的工资养不活两个孩子啊!”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