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长三角边界有多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16:09 《决策》杂志
-葛守昆 以地级市为合作主体,与以省级政府为合作主体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更符合我国行政体制现状。 2007年11月30日下午,沪苏浙三省(市)长座谈会在上海召开。 这场初冬的高层例会,显得颇不寻常———在中共十七大召开、地方党委换届之后,这是三省市的新领导第一次聚首。由于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此时还兼任省长,往昔的六巨头变成了5位,今年走马上任的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都是新面孔。 除了这次引人瞩目的高层会议之外,由国务院批准三省市联合主办的“长江三角洲发展国际论坛”也于12月1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各方就长三角新的地理空间范围已达成共识:由原“16市”调整为“两省一市”。 如果说不久前沪苏浙高层调整为长三角整合做好了组织准备,这两次会议则是为未来长三角发展定调。但长三角的边界应该有多大?应在多大程度上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配置,实现最大化的区域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发展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举国瞩目,全球关注。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必须跳出原有的行政区划、原有的地理区位,确立新的理念、新的视野、新的思路。 从对境外开放到区域间相互开放 纵观我国的开放轨迹,无论国家也好,还是省市也好,基本走了一条先外后内的开放道路。 很多地区在对国外、境外开放方面,引进外资和进出口贸易都很积极,规模较大、速度较快。但是,地区之间的开放并没有多大的规模。比如从江苏的情况来看,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都明显超过国内省际间的相互投资和物资流通。 究其原因,与市场的发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国际上市场化经济的程度较高,中国则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阶段。加上实行“分灶吃饭”财政包干体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以邻为壑、分割封锁现象,区域内经济发展带有相当的封闭性。所以,在相当长时期里,长三角地区呈现出一种外部性联系与合作强于内部的情形。 此外,这个问题与我国的开放初衷有关。在西方经济思想史上,著名的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李斯特讲到德国如何发展自由贸易的时候,就讲到当时英国和法国的经济水平很高,如果德国打开国门与英法进行自由贸易,相当于小孩和壮士在拳击场上竞争,不是人家的对手。当时德国是一个封建割据、市场割据的状况,经不起人家的冲击,所以他主张先在国内建立统一的市场,打破国内割据的局面,在内部自由开放的基础上然后再与别人自由竞争。中国的情况相反,倾向于先对外开放,通过开放来促进国内市场的开放和改革的深化。 进入21世纪,以中国加入WTO为标志,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区域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成为地区发展的重要生长点和增长点,推动这一地区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由于地理、交通以及人际关系的因素,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的配置,会大大减少经济增长的代价和成本,从而提高地区发展的经济效率。置区域内的便利于不顾,自然是舍近求远的发展模式,得失相抵,不是很经济的事情。 从实践来看,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有了相当好的条件和基础。一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蕴藏着合作的巨大潜力。二是乡镇企业的改制,为合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确立,将促进长三角地区较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这也会大大增加长三角区域内省市的合作和发展机会。总之,长三角的合作与发展,既有需要,也有条件,是恰逢其时、确有其利,应该顺势而为。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