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在元宵夜踢火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07:49 大河网-大河报

  

年少时在元宵夜踢火球
□崔清林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郑州市区没有灯展。元宵夜大街小巷不时传来或男或女或老或少的念叨:“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

  老城区的孩子们提的灯笼大多是家里大人制作的,工艺粗糙,大都是铁丝编制的鱼形或圆筒状灯笼。也有大人开恩,让孩子到商店买可折叠的圆筒状纸灯笼,打这样灯笼的孩子显得很神气。条件不济的就提着个“白菜根灯笼”——将白菜根挖空,倒进煤油,穿上细铁丝,放进一根棉线,然后点燃。

  不是那会儿的大人抠门,孩子不挑剔、好糊弄,主要是那个年代市民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太好,家里孩子多,也没有那么多穷讲究。大人们在一起时,常常会笑着说:“只要灯笼节小孩儿手里不空就行。”“打再好的灯笼不就是个亮吗?”

  现在想想,“白菜根灯笼”挺有创意的,玩伴提的时候不用小心翼翼,不用担心灯笼纸着火,还可以舞动着玩。

  我那会儿嫌提着个灯笼太“小儿科”,中规中矩没意思,就和街上的玩伴背着各自的父母,点燃在柴油里浸泡过的“美人脱衣”,在街上踢火球玩。

  “美人脱衣”就是法桐——悬铃木的球形果实,学名叫悬铃球。当时的年轻人闹洞房时恶作剧,把悬铃球掰碎了塞进新娘的衣服内。悬铃球的绒毛沾在人身上,刺痒难受,新娘要脱掉衣服才能抖掉绒毛。悬铃球因而得名“美人脱衣”。

  “呼”的一声,“美人脱衣”制成的火球滚过来了。我起脚向前一踢,“呼”的一声,火球快速向前滚去。伙伴们比谁踢得远,比谁踢火球的次数多。踢的时候用劲不能太大,劲大了火球滚得太快,容易被风吹灭。再有就是柴油不易点燃,得淋上点汽油才能引燃。为了减少重新点燃的麻烦,伙伴们踢火球时都拿捏着力度和速度。

  踢着踢着就会有人出主意:“咱分成两帮吧,就像踢足球一样。”于是,画球门,一边选个守门员。“剪包锤”,胜的一方的主力队员在中场开脚,向对方“球门”踢火球。双方争抢相当激烈,“球风”不佳者看局势对己方不利,就使绊子,由此引发争吵,比赛只得暂停。制定了规则后重新开局,比哪一方进球多。

  正踢在兴头上,常常有某个小伙伴的家长路过,看见这帮疯玩的孩子,就会大声训斥:“你们的鞋不掏钱是不是?谁挑的头?”

  伙伴们没有人愿意当《红灯记》里的王连举。

  “火球会,火球会,火球没灭也得回家睡。”一个伙伴念念有词,以示抗议。尽管余兴未尽,玩伴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各回各家,因为时候的确不早了。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