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质疑学生在校外佩戴干部标志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07:46 中国青年报

  本报上海1月29日电(记者周凯)正在召开的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上海市人大代表柏万青向大会提交了一份书面建议,希望重视中小学班干部产生过程中的“腐败”现象,同时,她也对中小学生在校外佩戴“干部标志”提出了质疑,认为那是一种不平等的表现。

  柏万青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是上海市静安区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副会长,她还开设了一个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对青少年的教育也非常关心。在和家长交流时,她听到不少家长反映,现在学校里的少先队干部产生大多数是由老师指定;每年选出的区级优秀少先队员干部,基本都是有背景的某某子女,某某孙儿;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当上班干部,不惜向班主任送钱送物,那些得到“好处”的老师选举时便为该生摇大旗拉选票。

  “中小学生毕竟还幼稚,都会跟着老师的引导选举干部。”柏万青担忧地表示,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教育很不利,使他们从小就受官本位的影响。她建议,为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可以改变一下班干部的产生方式,比如轮流担任,或者由学生背靠背选举。

  柏万青还听到一些家长讨论中小学生少先队员在校外是否一定要佩戴“干部标志”的事情,“大家都认为,有任务的时候可以带,日常不必带,这是学生中一种平等的体现。”

  柏万青表示,少先队干部在学校佩戴干部标志是便于参与学校的管理,而放学后,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场所,还佩戴干部标志,表示自己与一般同学不同的身份,是不太妥当的,“因为少先队员年纪小,思想教育方面需要人引导,这样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影响很不好。”

  柏万青认为,每个孩子到学校学习,都是力求上进的,且未定型的,如果一开始就选定哪一个是干部甚至一直不变,这对孩子的培养不公平,“一锤定音也许害了他一生”,她建议可以轮流做班干部,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雕塑”。

  柏万青还表示,佩戴标志是一种分工表示,并不是荣誉,不需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标志”是一种任务,上岗佩戴,放学后不需要显示,“日常同班同学都知道你是干啥的,不带也无妨”。她举例说,2007年开学时有一所学校的重点班班主任大胆尝试选出的队委一律不发标志,让他们默默地工作,效果非常好,“其实这也是一种教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