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做买卖 实为做广告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1日12:18 CCTV《致富经》

  清晨6点,温州市西雁山脚下的这个小豆腐店就热闹起来,有的来批发新鲜豆腐,有的来买豆腐鲞,豆腐鲞就是用食用油煎过的豆腐片。半个小时,小店的1千多公斤豆腐就全都卖完了,凡是批发到豆腐的人,转手一卖一天也能赚上100多块钱。

  记者:“你买了多少?”

  经营户:“我买了130斤。”

  记者:“人家过来买,你再卖给别人?”

  经营户:“我卖给人。”

  记者:“那你自己这么不做豆腐。”

  经营户:“自己做我这个地方太小, 在山上做豆腐水好一点。”

  经营户:“主要是盐水做起来的,豆腐好吃一点。”

  泽雅镇石桥村是温州西部的一个山区村,这里山清水秀,小店里的豆腐全都是这里的村民加工的。石桥村有做豆腐的传统与手艺,但是,就在2年前这里的村民还不愿意做豆腐,原因是村里离温州城有50多公里,路远,怕豆腐卖不出去。

  石桥村村委会主任 潘国春:“老百姓到外面去打工的,还是赚钱的这个利润高一点,在村里做豆腐有的销路还不好。”

  石桥村村民 胡权东:“以前人家都不敢做。”

  记者:“为什么?”

  胡权东:“因为外面市场没有打开 ,是这样。”

  因为担心销路,过去,村民们只是在过节的时候做点自家吃,平常日子里没有人做。然而,2006年,一个女子却来到村里,说是要建立豆腐坊,做豆腐卖。她叫潘冬兰,石桥村人,在温州做房地产生意,就是她在村里招兵买马,张罗着做豆腐。

  潘冬兰:“在市区做豆腐也可以,但在市区一个是自来水我们要付费,要收钱,然后城里的水质没这么好,做不出口味这么纯正的豆腐。”

  不过,计划着多项发展而投资农业的潘冬兰所看中的不仅仅是石桥村的山泉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石桥村是通往温州西雁风景区的必经之路,人流量大,她,还看中了这些人。

  2个月后,潘冬兰建好了自己的豆腐坊,她首先请来村里做豆腐的老手潘炳光,希望用他的技艺,加工出品质上乘的豆腐,而潘炳光也有两手绝活,一是盐卤点豆腐,二是后分离豆腐渣,这一点与别人先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恰好相反。

  潘炳光:“先分离豆腐渣是生的,后分离豆腐渣是熟的,味道是两样,吃的时候没有我的那种坚韧。”

  温州人喜好吃豆腐鲞,而加工豆腐鲞又需要质地坚韧的豆腐,这样在煎的时候才不会把豆腐弄坏,潘炳光后分离豆腐渣的做法正好符合这一要求。

  潘冬兰:“切这个豆腐鲞的话我们豆腐做出来要硬一点,硬一点水分少一点, 做出来口感就会比较好吃了。”

  2007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潘冬兰的第一锅豆腐出锅了。但是,让大家感到奇怪的是,她没有把豆腐拿到城里卖,而是积极鼓励村民买她的豆腐到村头煎成豆腐鲞卖。

  她叫潘聪花,丈夫和儿子平时外出打工,自己闲在家中没多少事做,为了打发闲暇时间,她带头在潘冬兰那里买了20公斤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

  泽雅镇石桥村村民 潘聪花:“我看这里游客挺多的,就先买点试试,试了以后也可以,1天几十块钱也能挣回来,然后就长时间做下去了,因为我们在农村没什么收入。”

  在村头摆个小摊,不费什么事,1天能挣几十块钱,这是潘聪花过去没想过的好事,她一边在心里偷着乐,一边又根据销售的情况不断补货,最多时1天能卖50多公斤。

  潘聪花:“你看,这样的豆腐,在扔高一点,这样的豆腐特别硬,你就扔在地下也打不烂,在中国这样的豆腐没见过的,对不对。”

  记者:“见过,也有,北豆腐就有这么硬。”

  潘聪花:“北豆腐有这么硬啊,砸不烂。”

  记者:“是,砸不烂。”

  潘聪花:“石头一样的,特别硬的因为煎也好煎,石膏做的豆腐就煎不起来,做起来都是水。”

  记者:“太软了。”

  潘聪花:“对,太软了,水分太多了主要是,这种没水分的。”

  记者:“那这样做的价格是不是也要高一点?”

  潘聪花:“像这种煎豆腐我们这里卖7块1斤。”

  扣除成本,潘聪花卖1公斤豆腐鲞能赚4块多钱,一个月下来净收入2千多块,这时候,潘冬兰又买来煎锅和太阳伞无偿提供给村民卖豆腐用,这一下激起了大家的热情,50多户人家踊跃到潘冬兰那里买豆腐在村头煎豆腐鲞卖。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