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界怪现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11:06 《环球》杂志

  这当然可以列为21世纪中国艺术界的怪现状,可似乎又不能怪罪谁,只不过飙升的拍卖价格实在太过令人震撼和震惊,以至于无可避免地成为新闻热点。

  既然中国当代艺术享受到大量免费媒体广告,无利不起早的商家闻风而动,贤愚毕至,便在所难免,而广告效应和由此聚集的投资者人气,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动着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价格魔豆继续往云里雾里钻。

  那么,在历史上,是否任何国家的艺术领域一夜之间骤然繁荣,便都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或许不是。

  众所周知,英国是当代视觉艺术的大本营,上世纪60年代,以达米安·赫斯特为首的一批文艺青年创造了当代艺术的新天地,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创立和特纳奖的年度评选,不断把当代艺术的公共视野和公众对争议作品的承受力推向更远的地平线。

  每年特纳奖入围作品的揭晓和展出,都是英国报章的热议话题。英国当代艺术已经繁荣了几十年,名利双收的当代艺术家不胜枚举,但报道讨论的焦点,永远在这些作品“更富于争议的美丽”抑或“更骇人听闻的粗俗”,而不在它们的价格,也不在它们的创作者的身价。

  在金钱与艺术之间

  需要澄清的是,这并不是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不值这么多钱。特别是像蔡国强、徐冰这样心无旁骛的艺术家,他们作品节节上升的市场价格,到目前为止公认并没有太多泡沫。西方报章的艺评或许包含了太多的文化误读,但对中国当代艺术创作活力的赞美,并不缺乏真诚。

  因此,中国当代艺术与金钱紧紧绑在一起,虽说是怪现状,虽说弊端重重,但也有它的好处。

  第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墙外开花的香气传到了国内。争议性历来与当代艺术如影随形,现在,市场认可先行,客观上为当代艺术做了普及宣传,有力地推动着本土社会愿意去观看、思考、理解、感受乃至最终认可它。

  第二,艺术家及其作品因拍卖价格而获得知名度,很多人因此产生好奇心,寻找并关注他们的作品,张晓刚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顺序颠倒了,但作品终于得到观众,这难道不是最重要的事吗?

  第三,传统观念里,艺术家是注定要忍受清贫的,今天却不一样了。真正的艺术家有了钱,也就拥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和定力。既富且贵的西方艺术大家比比皆是,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有?但凡自尊自爱的画家,即便曾经为卖画而跟风,当他彻底摆脱了物质生活的困扰,还将只为卖画而作画吗?曾梵志就说,他的第一幅画卖了2000美元,使他有勇气辞职,得以踏入人生新天地。

  第四,当代艺术的特殊性在于,它特别的多元化,涉及的门类多,使用的手法多,运用的材料多,与高科技和互联网的关联多。它或许混合许多贫乏空虚浮燥的泥沙,欠缺宁静质朴单纯淡泊的力量,但它的形式和符号,百变图新,繁花迷眼。当代艺术的兴盛,将促进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的兴盛。

  走笔之日,北京忽然大雪纷飞,回忆中也有这么一个雪日,在圆明园画家村——其实就是些破败矮小逼仄简陋的平房,天花板糊着纸,门窗透着风,地中央安着煤炉,上面熬着白菜,一群年轻人眼睛发亮谈笑风生。屈指一算,不过是十五六年之前的事情,却有隔世之感。

  方力钧据说也在村里晃悠过,但多数圆明园画家,似乎都没有方力钧的科班背景,更没有他那份早早被西方人发掘的幸运,现今恐怕也不过是籍籍无名地天各一方,不曾种下魔豆也不曾攀着豆秧入云霄。大浪淘沙,成“金”者几稀。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