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掘水下文物已经很猖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19:28 央视《面对面》

  主持人:对于船的形状和里边的文物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吗?

  张威:没有,/1989年的时候就基本上没有找到,因为没有找到船的主体嘛,所以那些痕迹,那些东西也都没有发现。

  01:08:39

  /主持人:日方有没有收获?

  张威:日方就是下去以后,他们就是帮助我们获得了一个草图上来,别的也没有,就是一个发现了一个瓷片吧。

  /主持人:什么样的瓷片吗?

  张威:/是一个白瓷片,/就拿这瓷片又去回到广东省,到广东省博物馆,因为(1987年)所有的上交的这些文物,就是“南海一号”都放在那了嘛,就跟现场他们那个船去比对一下,而且图是我画的,我还画了一张图什么的,就比对确认,确实也是这条船的。那么就是说呢这次工作基本上我们还是在这个沉船范围遗址进行工作了,就是没有偏离太远,但是遗憾的是就是没有大批发现。

  解说6:尽管中日合作对“南海一号”进行的水下考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对于成长中的中国水下考古队员来说,这仍然是一次十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作为中方水下考古队员之一,张威开始了对“南海一号”的第一次水下考古。

  01:04:36

  /主持人:你的准备很充分吗?

  张威:当时也刚学潜水不久,也就是没有,实践经验很少吧/但是日方他来的人都是老潜水员,比较有经验,就是都下去了,下去了还可以做。/我们一共三个人能下,他们两个人是作为做了一个成对潜水吧,就下去看看,但是我一个人没有伙伴,这种情况就是,只好我一看就当时现场临时决定,用他们那个打捞局那种潜水设备,我以前都没有用过,就是它叫那个KMB,就是戴一个头盔的全面罩,就整个靠那个水面空气了,不是背气瓶的。/

  01:04:36

  主持人:多深呢?水?

  张威:当时水是二十七米。

  /主持人:/二十七米对于潜水来说难度大吗?

  张威: 01:41:57//水深二十七八米的情况下呢,你在水下作业的时间非常短,/这是不可抗拒的一个自然规律,就是人可以你在多少米水深,你停留时间是根据你这个压力,是有限度的,因为十米就一个大气压,在二十多米深的情况下就承受三个多气压这种压力环境下,你不可能停留时间太长,/

  01:04:36

  /主持人:能见度呢?

  张威:能见度是零啊//01:02:34当时我们大家的共同感觉就是,水下实在是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就是靠手摸,/

  /主持人:什么情况呢?

  张威:/当然我就只摸了一个木片嘛,就是把那个木片取上来了,怀疑是一个船的什么碎片啊,/然后绘了一个草图,就是根据这个基本上摸的情况吧,上来以后基本画了一个大概的形状,但是很不准确。/

  解说7:1989年之后,因为环境恶劣、经费不足、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等种种原因,中国对“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没有继续进行,但张威和他的同事们对于水下考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总有一天,他们会让“南海一号”科学、安全地重见天日。

  大隔断

  分导视

  沉寂十二年

  他期待与“南海一号”的再次相遇

  01:12:50/主持人:就是让你放不下,让你不能释怀的原因是什么呢?

  01:19:35/张威:/还能不能再找到了,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

  “南海一号”高调出水

  整体打捞方案能否复制

  02:07:36

  主持人:/将来我们会打更多的沉船,/

  张威:/我觉得以后恐怕再这么打捞也很难,

  广袤的海域

  中国水下文物又将如何保护

  00:00:33/主持人:那是不是意味着还有南海二号,南海三号?

  00:04:41张威:/盗掘水下文物的已经很猖獗了,

  《面对面》专访“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

  正在播出 敬请关注

  解说8:随着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古沉船进入考古人员的视野。对于张威和他的同事们来说,每一次水下考古都是一项充满艰辛的探索之旅。1998年12月,张威带队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水下考古,此前中国水下考古都在近海,这是离岸最远的一次海上考古行动。

  纪实段落:出发、海上过新年、水下作业(拍摄时间1999年)

  这次远赴西沙群岛的水下考古,标志着中国的水下考古日益成熟,而这也为重新展开“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解说9: 2001年,张威所在的水下考古中心从香港获得一笔赞助,对“南海一号”的水下考古重新启动,而这时距离1989年对“南海一号”的第一次水下考古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

  01:16:17

  /主持人:当你这这一次重返“南海一号”之后,你发现有没有人动过,/

  张威:/上面已经全是这个淤泥,已经完全给它盖上了,可以说没有人动过了。/那个海域是个正好是一个捕鱼区,就是每天有大量的拖网的渔船从这里来回过,像那个我们从声纳(仪器)看那个拖网的痕迹特别清楚,/它已经上头被鱼网给拖平了,/

  /主持人:/十几年怎么保护下来?怎么能保证别人不去冒这个险?

  张威:/不是那么好,那么容易就给它能够再,这么好的能够打捞走的,这是一方面,而且再往回找,这个也是很难找的。//像我们自己重新找,我们是有精确坐标的,就是1989年的坐标,又去返回去找,而且我们把英国的坐标也买回来了,/在当年(1987年),在船上工作的一个英国人他定的位,/就是等我真正找到这条船的时候,就是进行精确定位的时候跟他原来定的位一比,这个误差非常大。

  01:19:35

  /主持人:收获呢?这一次?

  张威:/主要是这个收获又定位了,然后而且呢2001年的同年十一月,我又去做了一下,因为心里还是觉得很不踏实,又去重新定位一下,/把这个船舱也找到了,这时候才慢慢明白这个船的规模。

  主持人:什么时候?

  张威:到2002年,/肯定这个船的遗址就在这,确定无疑了,那2002年开始就大规模的开始全面的调查发掘。

  解说10:2002年3月,张威和其他队员继续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中国的水下考古队员第一次亲手触摸到了“南海一号”。

  01:27:31

  /主持人:当时怎么就决定进入船舱了呢?

  张威:/一个是在正式发掘之前允许进行局部的试掘,/就是中间它打开一部分主要是看里面的取一些文物标本,进一步确定那个船的价值,/实际上我们只打开了一小块,四米的探方,两米乘两米的探方,/

  /主持人:你进去困难吗?

  张威:/不是,它这个概念是这样的,有一些报道确实就是,记者在那主观想象,什么打开一个小窗口了,看到里面什么东西,不是这个概念,/不是像那个现代的大沉船,比如说泰坦尼克号以后钻进船里面去,来回可以看那个船舱里面,不是那个概念,它是从上往下,是一个平面的概念,实际上是它是一个船舱的上面是泥,泥掀开了,掀开以后呢,就马上暴露出成摞的瓷器了,/

  解说11:在“南海一号”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水下考古队员就打捞出上千件精美绝伦的瓷器。

  现场采访

  02:21:11

  /张威:景德镇窑,青瓷,这是个婴戏图,里边。

  王志:这有图案吗?

  张威:有图案呐,你看这个。

  王志:很抽象的。

  张威:对,它就剔,很熟练的,然后就是这种中国画的写意的意思。

  王志:我能拿一下吗?

  张威:可以。

  王志:很薄啊。

  张威:很薄啊。

  王志:很轻?

  张威:对。

  王志:这个底下是什么?

  张威:这个是我们编号。

  王志:这是编号。

  张威:就是编号,对,就是2002年的出水的嘛,2002年南海一号,T2014,第435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