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学遇上社会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6日11:50 新民周刊

  BY 王悦阳

  公园,有绿化和池塘的公共空间,人人可去玩,有没有什么看头?有!一个以公园为研究对象的艺术行动了,成果展 览相当有看头,让人看出一种陌生的熟悉。

  坐落于上海虹口区的鲁迅公园始建于1896年,原为英人万国商团打靶场,1905年扩建为娱乐场,1922年 改名为“虹口公园”。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虹口公园”北部被改建为军火库。1945年抗战胜利后改名“中正公 园”。直解放后再次改为“虹口公园”。1956年,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入园内。1988年,经过扩建之后,“虹口公园 ”正式定名为“鲁迅公园”,沿用至今。

  鲁迅公园不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重要的是它与周边市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拥有112年历史的这个公园 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只是沪上的一处风景点,而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多元交往的生存空间,它是周边市民锻炼、休闲以及开展各 种自发的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因此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公园文化,构成了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部分。然而,或许是去公 园的年龄层总是偏大的原因,“公园文化”常常会被人们忽略。

  近日,“鲁迅公园文化生态调研计划”文献展在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拉开了帷幕。该展集中展示了“鲁迅公园文化生 态调研小组”成员将近4个月的学术成果:他们在鲁迅公园内完成了大量的问卷、采访,并拍摄了500余张图像及数部影音 视频资料,在初步整理、分析之后,形成了这个视角独特的展览。

  展览的布局颇为巧妙,观众一进门,就可以看到9台电视机同时播放的一部纪录片——《长椅》。作为公园最基本的 社会单元,作者巧妙地通过对于不同角度长椅的拍摄,呈现出公园内社会关系的众多微妙细节。而在荧屏边上摆放的《公园人 相册》中,观众将看到20位经常在公园活动的代表人物按照自己的理解所拍摄的鲁迅公园,有着非常强烈的主观视角。往往 在细微处,会让观众察觉到平日不曾发现的许多细节。而《相册》的后面,则是满墙张贴着的调查问卷,配合着分析图表,观 众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公园的整体消费群体、年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甚至还可以亲耳听听有趣的采访录音,使得感官层次变得 更为丰富。

  或许,将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聚焦在这些来自公园的鲜活声音,这一计划更像一次带有社会学意义的学术调查研究: 在观众和作品的现场互动过程中,最最直观地了解鲁迅公园丰富的文化生态形态。但,艺术学与社会学的独创性结合,也使得 当代艺术机构与周边社区文化之间发生持续性互动的重要性得到最直接的体现:艺术馆不再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高 级场所,而是老百姓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将以鲁迅公园计划为出发点,尝试把当代艺术纳入当下社会的具体现场,使当代艺术越来越构成 一种直接的文化力量;同时,也尝试把各社会学科的方法纳入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中,使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越来越踏实、 可靠,并在当代艺术领域里建构好和谐发展的中国价值观,让当代艺术不再只是西方前卫艺术的狭义指向,从而更多地走进人 们的生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