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逾5亿美元化工项目引发市民恐慌(图)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02:21 东方网
青岛逾5亿美元化工项目引发市民恐慌(图)
近处的是丽东化工,远处的是大炼油。

青岛逾5亿美元化工项目引发市民恐慌(图)
青岛开发区地图。

  1月7日,胶州湾北风凛冽。乔月菊出门,去打听一件重要的事情。两天前,青岛市长夏耕在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说:2008年将启动黄岛石化区居民搬迁工作。乔想知道的是:她居住的小区――一个取名“圣海山庄”的地方,有没有纳入搬迁范围。

  她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两年,户口还在遥远的宁夏石嘴山,一个三面都被煤矿包裹的工业城市。那里的生活不堪回首:马路上铺着一层从天而降的聚氯乙烯颗粒,总也扫不完;空气中弥漫着煤粉,洗把脸,水就是黑色的;老天爷也来凑热闹,冬春之交,沙尘暴遮天蔽日。乔月菊每年回去一次,向原来的单位证明,她仍然活着。

  “我是为了躲污染,才来到青岛的。”乔月菊说。她一度相信,这个总在媒体上展示碧海蓝天、绿树红瓦,宣称“来了就不想走”的海滨城市,一定能够带给她完全不同的人生。

  现在,一个令她讨厌的“邻居”,动摇了她的想法――这就是丽东化工,一家由韩国人控股的合资企业。密如蛛网的管道中,流淌着苯、甲苯和对二甲苯。乔月菊知道,“这东西,危险!”每天,这个52岁老人与一片热气腾腾的烟囱相互对望。

  她从街道办的工作人员那里得到了答复:“圣海山庄”不在搬迁5年规划之内。乔月菊独自一人走在回家路上,觉得更冷了。

  从卫星地图上看,如今的胶州湾更像是一副棋局。对弈的双方,分别是千万年形成的自然环境和蕴藏巨大能量的现代工业文明。填海造地拉直了海岸线,石化储罐是摆布整齐的棋子。

  民间“石化恐惧症”

  “现在,就连孩子们都知道,丽东化工,有毒!”但在一些官员看来,诸如此类的恐慌,只是存在于市民想象中的一个“概念”

  从青岛轮渡码头出发,坐快船只需要15分钟,便到达黄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1992年合并之前,“开发区”和“黄岛”还是一南一北两个地理概念。乔月菊就居住在老黄岛北部、胶州湾南岸。

  如果没有丽东化工,这里无疑是一块“面朝大海”的宝地。在2004年3月丽东化工开工建设之前,已经有数家房地产开发商在这里开疆拓土。一家开发商在围墙上喷涂的广告中宣称:“户户窗临美景,家家拥翠而坐”,“生活是风景画”。

  “现在胶州湾的风景已经没有了”,楼盘销售经理感慨说,语气中充满遗憾。甚至,就连围墙圈起来的地块,也因为原有方案不再被政府批准,而停止了开发。其他开发商的日子好不到哪里去。在数百米之外的另一个楼盘,销售人员靠跳棋打发着时间。与开发区其他楼盘相比,这里房价低廉,更为糟糕的是,有价无市。

  丽东化工的“威力”,在居民中间口耳相传,“什么爆炸啦,泄漏啦,都是马上要你命的那种”。恐慌情绪还张贴在玻璃上。“此房出售”的纸条和横幅随处可见,异常显眼。

  记者在一家基本售罄的小区内看到,院子里行人稀少,显得了无生气。“很多人买了房,但不住在这里”,一个租住在车库中的小贩说。他经营煎饼一类的生意,已经在黄岛生活了4年,却没有在这里定居的打算,“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开玩笑”。

  乔月菊的邻居也越来越少了。内蒙古的、新疆的、辽宁的,她细细数着,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街坊,慕名而来,却又失望而去。客厅的沙发上,蒙着一层透明塑料布,这个独居的老人,显然没有多少客人。

  在一些政府官员看来,诸如此类的恐慌,只是存在于市民想象中的一个“概念”。“都说会有污染,可是谁也拿不出证据”,青岛市环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亦明说,“我们拿出数据,市民又不相信我们”。

  2007年2月8日和3月30日,开发区有关部门先后举行两场分别针对媒体和市民的环保说明会。组织者的初衷,旨在“打消市民疑虑”,可是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石化恐惧症”仍未终结。

  “华欧晨曦”,是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园长阚常正为生源流失而苦恼。“丽东化工投产后,很多家庭搬走了,孩子一下少了几十个”,阚常芳说,“去年以来,新入园的孩子已经不多了”。幼儿园对丽东化工没有好感。“现在,就连孩子们都知道,丽东化工,有毒!”

  世界级“大炼油”计划

  投资5.44亿美元的丽东化工,是“青岛市建立石化基地的先行性项目”,“大炼油”项目完全建成后,青岛将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

  与居民的嫌恶不同,青岛的决策者给了丽东化工一个热烈的拥抱。在官方话语中,投资5.44亿美元的丽东化工,是“青岛市建立石化基地的先行性项目”,“标志着本地石化行业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这个先行者发挥的经济效益不容小觑。2007年头两个月,丽东化工带动开发区规模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头5个月,开发区工业产值、增加值总量等各项指标位列全市第一,官方分析亦将“强劲拉动”的功劳归于丽东化工名下。

  继往开来的,是中石化千万吨级的大炼油项目。2005年6月,“大炼油”在距离丽东化工几公里之外的地方破土动工,预计今年5月即将产出第一桶油。有分析说,项目完全建成后,可以带动下游众多产业链,最终形成发展集群,届时青岛将成为世界级的石化基地。

  青岛谋求炼化重镇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2002年。决策者认为,以海尔、海信、双星、澳柯玛和青啤这“五朵金花”为代表的青岛制造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增长期,青岛进一步发展需要完成产业产品结构性调整,而石化被看成应当重点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沿着这一逻辑,地处胶州湾西岸,地势开阔、人口密度较小的黄岛,成为未来大型工业项目跑马圈地的重点区域。

  2005年3月,在一次与网民的对话中,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说:“石化是在我这一任上兴起的……50年以内,很多人会说炼油是在青岛做了一个大好事,带来财政收入;50年以后,可能大家会说这个家伙给青岛做了一件坏事,带来青岛污染”。半个世纪以后的事情,自然不会在杜世成重点考虑的范围之内。事实上,他也不再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倡导的石化战略。2006年12月,杜世成被中纪委实施“双规”。

  在政府官员视野中,经济发展现实需求和市民生活环境之间,后者只能处于“兼顾”或者“服从”的地位。乔月菊和她的街坊们感觉自己是被遗忘的一个人群。规划中各个工业项目都在稳步推进之中,功能区之间“宽阔的绿化带”却一直无人问津。他们已经见识了数次省市领导出席的开工仪式、竣工庆典,“从来没有人走过来问问,我们过得好不好”,乔月菊的一位邻居说。

  社区居民和丽东化工之间只有一箭之遥。正如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居民的答复中反复阐述的那样,这段距离符合所有的法律规定和国家标准。但也正是这几百米,成为居民们始终难以释怀的鸿沟。(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数字版:青岛石化-宏大计划背后的阴影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