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医保面临艰难的制度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09:41 《小康》杂志

  《小康》:全民医保的选择会遇到哪些困难吗?

  顾昕:全民医保面临艰难的制度选择,那就是公费医疗还是社会保险。

  无论是卫生政策理论还是人类历史上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如果坚持自愿性原则,那么想实现全民医保简直是难于上青天。美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发达经济体中唯一没实现全民医保国家,其原因正在于美国坚持以自愿性商业保险为其医保的主干。在自愿性基础上兴办医疗保险,哪怕国家给予保费补贴,总是会有一些人愿意赌一把,不愿意参保。

  这意味着,无论是公立还是私营,医疗保障不能依赖于自愿性医疗保险。国家运用其合法的强制性,简言之,政府主导乃是建立全民医保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政府要推动全民医保,在基本的制度架构上,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公费医疗模式,即政府直接从国家税收中为民众的医疗服务买单;二是实行强制性医疗保险,也就是社会医疗保险,让民众个人、工作单位和政府都出一点钱,共同分担医疗费用。在世界上,凡是实现全民医保的国家,要么实行公费医疗制,要么实行社会保险制。

  《小康》:究竟公费医疗制好,还是社会保险制好呢?

  顾昕:公费医疗体制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也令很多人向往。众所周知,在中国实行的公费医疗,只覆盖了少数人。如果这一制度覆盖全体国民,其好处,尤其是公平性,自不待言;但是,这一模式主要的问题是医疗筹资主要来自政府税收,对财政的压力较大,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或者企业身上。

  中国能不能走全民公费医疗之路,不是信念的问题,而是财政能力的问题。建立全民公费医疗体制究竟需要多大规模的预算呢?在2005年,医疗开支总额至少达到6253.8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匡算的结果实际上是低估值,因为商业医疗保险的支出没有包含在内。

  一个有效的公费医疗体系必须覆盖80%的医疗费用。因此在2005年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服务水平上,为了建立全民公费医疗体制,财政必须至少支出5003亿元(6253.8x80%)。2005年,各级财政的开支是33930亿元,这就是说,要想实现全民公费医疗,其开支大约是财政总支出的七分之一。事实上,卫生财政支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医学科技的研究与发展等等,并非全部用于看病。如果政府财政总开支的1/7都用于治病看病,那么整个公共卫生服务将会瘫痪。由此可见,在现在财政体制以及现有财力的约束下,全民公费医疗方案是完全不可行的。

  《小康》:也就是说我们只有另外一种选择:国家继续扮演保险者的角色,在现行制度架构中通过制度调整实现全民医保。

  顾昕:可以这样理解。在2007年以前,我国有两大公立医疗保险,构成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干,在城镇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村是新型合作医疗。而自200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试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自此,三大公立医疗保险构成了我国城乡医疗保障体系的主干。

  目前,三大公立医疗保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还不广。通过渐行改革,其覆盖面有望扩大,并在10年内最终实现全民医保。

  拓宽现行公立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小康》: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

  顾昕:为实现这个10年目标,对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各自的改革有具体如下要求:

  (一)城镇职工医保扩大覆盖面的根本是政府加强参保的强制性力度,其重心在于将民营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和事业单位的雇员纳入医保。

  (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面向所有非工作人群,主要是未成年人、无业人士(失业者)和原来没有工作单位的老人,力争从自愿型向强制性过渡。

  至于城镇贫困人群,例如大约2200万低保对象,政府可以通过医疗救助体系帮助其参保。根据我们的研究,各级政府从财政预算中年支出大约118亿元,就可以在现有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水平上保障低保对象80%的医疗费用支出。

  (三)新农合面向所有农民。由于种种制约因素,新农合在5年内还必须维持现行的自愿性参保原则,在条件成熟之时,也就是覆盖面达到80%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把自愿性参保转变为强制性参保,从而实现普遍覆盖。

  最为可行的安排是,各级政府把新农合人均补贴额从现在的40元提高一倍,达到80元的水平,而农民人均缴费水平也提高到50元。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68.1元,只要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30元,那么新农合就可以覆盖参保者77%的医药费用。2005年全国农民人数为7.5亿。政府即使为所有农民人均补贴80元,每年也不过592亿元,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人口数会不断减少,因此这项财政补贴不会陷入无底洞的局面。

  《小康》:那么对于公立医疗体验不能覆盖的医疗服务、药品以及人均年度给付额的上限,应该怎么办呢?

  顾昕:这就为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开辟了空间。民众可以就公立医疗保险不能覆盖的服务、药品和费用,自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实现补充性保障。同时,公立医保机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全部或者部分医保基金的管理外包给多家独立的商业性保险公司,从而促进竞争,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的管理效率。

  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公立医疗保险体系

  《小康》:在你看来,一个最终比较理想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应该是怎样的呢?

  顾昕:在短期内(“十一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保险的管理体制依然可以维持现状,也就是以人群的社会身份划定参保目标,分立运作。但是从长远来看(“十二五”期间),三大公立医疗应该打破身份制的束缚,向全体国民开放,从而构成缴费水平不同、给付水平不同、服务水平不同的三层次公立医疗保障体系。

  只要三大公立医疗保险实现信息共享,医疗保障的城乡一体化可以自然而然地实现。

  《小康》:如此改革,也可以最大幅度地减少制度改革带来的成本和震荡。

  顾昕:是这样的。无论如何,在现有社会医疗保险的制度框架进行渐进式改革,主要是通过现有政策的落实和完善,而不是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全民医保。

  《小康》:政府究竟应不应该在财政总盘子中切出这么一块投资于医疗保障?

  顾昕:在现行公共管理体制中,发展是硬道理,各级政府都自然而然地把维持GDP的增长,当作施政的重点。但是,即使我们姑且把社会公平的考量放在一边,哪怕是从追求GDP增长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也绝对应该在医疗保障上加强投入的力度。因为从当代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来看,在医疗保障上投资绝非具有消费性,乃是一种“社会性投资”,具有极大的生产性。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各地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推进全民医保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