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15:42 《人物》杂志
袁隆平: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文/张小慢

  袁隆平对中国农业乃至世界农业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国内,中国农民有这样一首顺口溜:吃饭靠“两平”,一靠邓 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而在西方世界,袁隆平的杂交稻则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 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21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 之后的第五大发明,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他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并被分配到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农校教书。1960 年,罕见的人祸天灾降临中国,大饥荒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遍布神州大地、来势凶猛的灾难。严酷而 沉痛的现实使他感到深深的不安。他开始了他的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强,这给了他很大启发。他开始设想利用水稻雄性不育 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 学通讯》1966年第4期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1970年的一天,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在海南岛一片沼泽地的小池塘边发现了雄性败育的野生稻——“野败”。到 1972年,第一个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培育成功了,继而育成了恢复系。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第一个具有较强 优势的杂交组合“南优2号”获得成功,并立刻显示了它的增产效应,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 右。

  此后几十年间,从一般杂交稻的研究成功到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再到三期,他逐步将我国水稻的产量从平均亩产3 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如今已经77岁的袁隆平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到2010 年,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试验田亩产900公斤;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全世界。

  从1995年起,联合国粮农组织选择了15个水稻生产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一道,制定杂交稻发展计划并给予一 定的经费支持。受联合国粮农组织之聘,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袁隆平等许多中国专家都担任过顾问,多次赴朝鲜、印度、越 南、委内瑞拉、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国讲学,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 干,从1981-2006年,袁隆平担任主任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机构共举办了20多期国际杂交水稻培训 班,培训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 产。

  正是基于袁隆平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袁隆平当选为美国科学 院外籍院士,成为我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