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英国舞台上的“东方公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5日15:42 《人物》杂志
文/苏 木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 遇。 她美丽聪慧,高贵典雅,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是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 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在大银幕上,她迷人的容颜和精湛的演技让世人记住并爱上了她。 她叫周采芹,是我国著名京剧大师周信芳与妻子裘丽琳的第三个孩子,或许她的出生,便已预示了她一生的奇遇。 名人父母的传奇爱情 赐予她不平凡的生命 周采芹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京剧大师周信芳,她的母亲裘丽琳,是当时上海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他们的爱情,从 私订终身,到生死相随,亦是一篇可歌可泣的乐章。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粹京剧进入了鼎盛时期,周信芳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老生,以其精致的扮相和出色的唱腔,成为 了戏台上当仁不让的头角,并开始活跃于上海的大舞台。 1928年,18岁的裘丽琳刚从一所法国天主教会办的女校毕业,开始出现在“十里洋场”的上流社交场合里。从 外祖父那里继承的四分之一英国血统给了裘丽琳白皙的肌肤、深邃的眼睛和挺直的鼻梁,还有那些典雅时髦的服饰,让她成为 了美丽的女神,吸引了众多追求者。但她,却在一次偶然的看戏中喜欢上了扮相精致的周信芳,从此开始了他们这一生解不开 的缘分。 虽然当时周信芳已是声名远播的著名京剧演员,但在上流社会看来,他始终不过是个“戏子”。而像裘丽琳这样自身 条件和家庭条件都如此优越的大家闺秀,应该选择一位少年公子,成为尊荣富贵的“少夫人”,或者选择一位有背景的年轻外 交官,成为有头有脸的外交官夫人……然而,裘丽琳却选择了周信芳,选择了一个“戏子”。 在一次义卖活动上,他们相识了,爱情在瞬间迸发,很快,他们便深深相爱。但因为他们的身份,让他们随时都有可 能成为那些八卦小报的头条新闻,他们只能暗中发展这段感情,期间虽然艰难重重,却也甜蜜幸福,使他们的爱情更加坚定。 只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周信芳和裘家三小姐恋爱的消息还是不胫而走。这气坏了裘丽琳的母亲,她一方面让儿 子阻止那些报纸刊登周信芳与裘丽琳的绯闻,另一方面则慌忙开始为女儿择婿。当时,天津一个家世背景雄厚的公子进入了裘 母的视线,对方一切条件都很符合她的要求,尽管将女儿嫁去北方她亦有万般不舍,但那也总比嫁给一个“戏子”好,于是, 两家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婚事来。 就在此时,裘丽琳离家出走了。她没有背弃爱情,而是选择了勇敢面对,大胆争取,她几乎是穿着睡袍、趿着拖鞋从 家里逃了出来,一路奔向周信芳,奔向他们今生那生死相依的爱情。 后来,裘丽琳为了和周信芳在一起,还动用了法律手段。她在上海的某大报上登出了其聘请的某著名律师的启示,内 容大致如下:本律师的当事人已经成年,依法当享有《中华民国民法》规定之公民权利,任何人无权限制其人身自由和侵犯其 合法权益。否则本律师将依法提出起诉,云云。为了爱情,她几乎放弃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荣华富贵,甚至亲情。 就这样,周信芳和裘丽琳开始了艰难却甜蜜的新生活。为了生计,裘丽琳一直追随着周信芳在各个城市演出,悉心照 料着爱人的生活。1933年,周信芳在天津巡演之时,可爱的小公主周采芹呱呱坠地,周采芹曾戏谑地形容自己是生在了装 行头的戏箱里,或许正是如此,才注定了她的一生与戏剧有着不解之缘。 周采芹是周信芳和裘丽琳的第三个孩子,但此时,他们还没有结婚,从某种意义上说,周采芹还背负了一段时间的“ 私生女”之名。而裘丽琳,也一直因为私奔丑闻承受着来自各界的压力。不过,在采芹出生之后,周信芳和第一任妻子离了婚 ,裘丽琳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隆重婚礼,向世人展现了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用不懈坚持换来的幸福胜利。 在周信芳和裘丽琳相依相偎的近半个世纪中,他们夫唱妇随,享受过幸福与快乐,赢得过尊敬与荣誉,但更多的时候 ,他们是在艰辛与患难中度过的。30年代初,周信芳在上海受到黑社会的欺压,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一家人只能出门避祸, 流离颠沛地过着“草台班”艺人样的生活;30年代中期,为了在戏剧中宣传抗日,唤起民众,周信芳受到日本特务炸弹和暗 杀的恫吓;40年代初,周信芳由于拒绝到汪伪特务机关“七十六号”去唱堂会而遭到绑架,幸得裘丽琳卖掉许多陪嫁的首饰 才把他救出来;在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又冒险掩护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这样的故事,不是出现在电影中,也不是出现在舞 台上,而是出现在他们真实的生活里,不论其中有多少纷纷扰扰,他们彼此始终不离不弃。 新中国成立后,周信芳的艺术成就和人格品德受到了充分尊重,过去的“戏子”成为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一连串的桂 冠和荣耀加到他头上,谁都以为新生活已经开始,幸福和快乐再不会远离,却不料他们最终还是没有躲过那一场十年浩劫,一 对伉俪相继离开了人世。而此时,周采芹远在他乡,甚至连父母的最后一面都没有见上,留下了人生中深深的遗憾。 周信芳和裘丽琳的生死之情有过轰轰烈烈的浪漫,亦有过细水长流的默契,或许对他们来说,不管再艰难再苦困,每 一刻的相守都是最好的时光。在周采芹眼中,父母的爱情婚姻太过理想,而她却早早地看穿这个世上的许多婚姻并不理想,因 此在她的生活中,爱情和婚姻似乎仅仅是一个组成部分罢了,当然,这是后话。 斑斓多彩的童年生活 是一段美丽的记忆 周信芳给孩子们取名颇费了一番脑筋,孩子们的名字都出自《诗经》。周采芹的名字出自《鲁颂?泮水篇》中的“思 乐泮水,薄采其芹”。古语中把学校称为“泮宫”,“采芹”就是上学的意思。等她真的上学的时候,同学们给她取了个绰号 叫“芹菜”,她倒也不介意,因为芹菜很有营养,颜色淡雅,既不骄横也不娇气。 或许是继承了父亲良好的表演基因,周采芹从三岁开始,已经展露出非凡的表演天赋,但裘丽琳却坚持要打破传统“ 戏子”后代的命运,强烈反对周家孩子继承父业。于是在那个相对闭塞的年代里,周家的孩子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过着贵 族一般的奢华生活。 周信芳虽然平日里温文尔雅,甚至偶尔还带些孩子气,但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却从不马虎,有着一套原则,如果孩 子们违背了原则,他也会毫不客气地训斥他们,让他们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周采芹对父亲怀着敬爱的同时,也多少有 几分惧怕,特别是在做错了事的时候。 虽然周采芹从小便有过人的表演天赋,但她在舞台上的第一次,却并不那么顺利。那是抗战结束后不久,周采芹的家 庭老师丁毓珠和上海妇女协会一起组织家庭妇女排演业余话剧,把普通妇女带上了舞台,周采芹也被选来演出。 演出在上海一家很大的剧院,起初,周采芹不慌不忙地走上了台,想着只要按自己早早排好的去演就没问题了,谁知 当她看到台下黑压压的一片观众时,她的脑袋突然一片空白,完全忘记了自己要做什么,害怕地跑回了幕边。她很快被站在那 里的丁老师推回了台上,最后,好歹把歌唱完了,而且还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虽然那一次的经历不免有些尴尬,但那样热烈的 掌声,对儿时的周采芹来说,依旧是一种鼓舞。 周采芹8岁那年,写过一篇作文《为伟大的女性而战》,那篇文章,她得了零分,因为她的文章还没有题目长,她光 有这么一个愿望,可惜年幼的她根本不知该如何表达。不过,这倒是让我们窥到了她早早萌发的女性意识。她后来性格中的特 立独行与坚持执著,或许从那时便已开始萌芽,并在后来的岁月里茁壮成长。 周采芹儿时便很喜欢观察别人,并常常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位置之上,感受别人的苦痛与艰难,这是她身上表演细胞 所释放的潜质,一种与生俱来的本性。那时,周家的对面住着一个高级交际花,周采芹对那个女人产生了极大的好奇,总是透 过窗户偷看,观察对方的一举一动。虽然后来她因此被父亲狠狠骂了一顿,但当她在伦敦扮演妓女“苏丝黄”的时候,那却成 为她一段宝贵的素材。 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周采芹还不忘对抗日做些“贡献”,因为她总是找机会捉弄那些日本孩子。杜月笙的两个儿子曾 是她和大弟周菊傲的玩伴,当时,杜月笙已经跟随国民党政府撤去重庆,他这两个儿子和他们的母亲住在“十八层楼”,即如 今的锦江饭店里。那条街上住了很多日本占领军的高官。他们几个孩子在楼上一看到有日本孩子在楼下走,就从上往下扔石头 ,然后飞快地跑开。这虽是孩子们恶作剧般的游戏,不过在他们小小的心中,同样有着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愿望。 虽然周采芹出生在一个并不平静的年代,但她始终被父母很好地保护着,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过着贵族般的奢华生活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小姐。虽然这样多姿多彩的童年带给她更多的是快乐,但在后来的独立生活中,却给她带来了一些意想 不到的小麻烦,也算是另一种奇妙的经历吧。 远渡重洋,几许沉浮, 独自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四五十年代,周信芳和裘丽琳相继将孩子们送去国外。周采芹也被安排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念书。她在收拾完行李后 ,来到周信芳的书房,与他告别。他们父女的告别,没有眼泪,没有拥抱,甚至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最后,周信芳温和地 对周采芹说:“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周采芹一直将这句话默默记在心间,从未曾忘,可没有想到的是,这句话, 竟是父亲今生今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而她,再没有见过父亲,心中的遗憾和伤怀,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的。 不久,周采芹又在母亲的安排和自己的努力下,前往英国伦敦皇家戏剧学院学习表演,开始一个人的留洋生活,开始 了母亲留给她的梦想。 在离开香港之前,有这样一件事让周采芹留下了难以忘却的印象和难以释怀的惆怅。那时,周采芹和裘丽琳住在旅店 中,她醒来时,看到裘丽琳正坐在梳妆镜前,低头看着手里的一样东西。那是一只钻戒,是周采芹14岁那年裘丽琳从自己的 首饰堆里找出来送给女儿的。周采芹意识到,那个戒指代表着裘丽琳过去生活中的全部快乐,她的女儿将带着戒指离她而去, 而她则将从香港回到那时生活俭朴的上海,她看着戒指,其实是在默默地和过去的奢华生活告别,和子女成群的大家庭生活告 别。裘丽琳如此坚持将孩子们都送离身边,送出国门,无非是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她对过去的奢华生活未尝没有留恋, 但她选择了跟随丈夫,跟随丈夫所坚持的信仰。 周采芹到英国时,带了整整50套衣服和母亲送给她的那个钻石戒指。她第一次出现在学校时,穿了一件深棕色的名 牌大衣,戴上了那枚钻戒,她的同学都惊讶地以为她是来自遥远国度的“东方公主”。但事实上,她每天换衣服,不过是为了 节省干洗费罢了。 周采芹在来到英国之前,一直过着大小姐的生活,平日里的一切都有佣人照顾,而在这里,她必须学着独立,当然这 并不是个简单的过程。她不知道如何洗衣服,曾将从洗衣机里拿出来的湿衣服直接叠好放进了柜子里,结果,那些衣服当然逃 不过长毛发霉的命运。而她第一次烧水的经历更是“惊心动魄”,因为她烧水的水壶里,根本就没有放水,若是再大意几分, 恐怕就要酿成火灾。不过,聪明的她,这些事并不难学,后来,她也便渐渐习惯了自立,学会了好好照顾自己。 因为从小受到了良好的英文教育,所以即便远离祖国,周采芹并没有感到太大的文化冲击,只是偶尔会有种族歧视的 困扰。不过,她决心和英国人同化,因为她要在这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那时的她,年轻美丽,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 才华一定能够受到肯定,也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成功。因着这份自信,她很快便有了在艺术上的第一次突破。 1959年11月,周采芹在伦敦威尔士王子剧院演出话剧《苏丝黄的世界》,一炮打响,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后来 ,这出剧更是创造了演三年红三年的神话。这出话剧是根据一部畅销书改编的,最初在美国百老汇上演,讲的是一位英国青年 和一位心地善良的中国妓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在周采芹看来,《苏丝黄的世界》是一部并没有什么深度的戏,它的成功,让很多人都惊讶不已,但它的确造成了非 常大的影响:“苏丝黄”很快就成了善良东方妓女的代名词;去香港的游客要专门到湾仔去看看苏丝黄的真面目,然而根据作 者所说,故事完全是虚构的;这出戏还在时装界引发了一场轰动…… 对于周采芹来说,这出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让她一举成名,并帮助她在那个外国人尤其是亚洲人难以立足的英 国戏剧界占得了一席之地。从此,周采芹迎来了她事业上的春天,让梦想成为了现实。 1961年,裘丽琳来到英国探望周采芹,她们难得享受了几个月单独相处的快乐时光。当时的裘丽琳,虽然已年过 半百,但依旧美丽高贵,她典雅的举止和流利的英语让每一个见到她的人都为之倾倒。那时和周采芹并不十分熟悉的大明星加 莉?格兰特竟亲自打电话来邀请裘丽琳去参加他主演的新电影《触摸貂皮》的首映式,这让周采芹大感意外,也很为母亲而骄 傲。只是,那时的周采芹绝不会想到,这会是她和母亲的最后一次相聚。 在母亲离开后,周采芹有一段时间没有找到工作,当时,她用演“苏丝黄”时攒的钱在伦敦南区买了一所大房子,而 养一所大房子需要很大的花费,她开始意识到,表演已不单单只是梦想,也是生活下去的一个工具。最后,为了生计,周采芹 决定去高级餐厅演唱歌剧,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60年代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周采芹失去了父母的消息,虽然她依旧过着自己的生活,但无时无刻不在为父 母担心。1966年,媒体误传了周信芳的死讯,这让正在美国的周采芹难过得不能自已,平日坚强乐观的她在听到噩耗后便 昏了过去。在后来的八年时间里,她一直担心着父母的命运,却又在他乡得不到一点消息,那种无能为力实在是种痛苦的煎熬 。 回到伦敦后,工作成了周采芹的精神支柱,她先后参与了两部电影的拍摄,一部是007系列电影《你只能活两次》 ,还有一部是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的《春光乍泄》,不过,在这两部戏中周采芹的出场时间很少,观众稍不注意,可能就把她 错过了。 有趣的是,在最新的007电影《皇家赌场》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周采芹的身影,出场时间同样不多,却很精彩。不 过,周采芹却曾在采访中坦言自己并不喜欢这种花瓶角色,也不喜欢这样的商业电影。同意出演,不过是为了赚钱。这样坦白 ,倒也反映出了她率直的个性。 60年代末,周采芹开始有意识地扮演非东方人的角色,希望以此磨炼演技,突破自我。她在康格里夫的话剧《以爱 还爱》中担任女主角,场场满座。她还参加了惊险剧《两位卡罗太太》的巡回演出。就这样,周采芹拼命地工作着,虽然无法 获得父母的消息,但生活得继续下去,她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一切。 就在周采芹迎来事业高峰的时候,她的人生却跌入了低谷,由于理财不当,她一夜间从耀眼的舞台明星变成了身无分 文的流浪者,而那一年,她已经40岁了,这一切就像她的演艺事业一般,充满了戏剧性。 在落魄的时候,周采芹来到了美国,试图在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重拾自己的梦想,而一切从头再来,是需要莫 大的勇气的。她失望过,迷茫过,但求生的决心和再生的勇气终是无法被阻挡的。 后来,周采芹记录下了那段难熬的日子里的心路历程,她这样说道:“沮丧就像是和魔鬼在跳舞,向前走五步,又向 后退四步,可是你还是应该为那前进的一步而高兴……第三步,你能体验到的唯一感觉是惧怕,怕什么呢?什么都怕。第四步 ,一切都是黑暗。第五步,现在对你来说最好的事是让自己沉下去,不要觉得内疚,放松。因为这是一个转折点……你要化作 虚无……”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周采芹慢慢地说服了自己,走出了消沉。 周采芹开始四处找工作,但一切并不顺利,除了表演,她唯一能做的便是接待员,但即使是接待员的工作,也并不好 找。她为了应征,还去旧服装店买了旧大衣和一双塑料靴子。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她甚至乘上平时最讨厌的地铁,四处去找 工作。那段艰辛的时光,是旁人无法想像的。但她熬了过来,并且又一次开始从事她热爱的表演事业。 周采芹开始闯荡好莱坞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但她依旧凭借着精湛的演技和绝美的身段,在那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喜福会》、《艺妓回忆录》等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周采芹优雅依旧的身影,看到了她扎实精彩的表演,看到了她对表演艺 术永无止境的追求。2001年,她被授予美国艾美奖终生成就奖。 无疑,周采芹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这成功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她,终究凭借着对表演艺术 的热爱与执著,凭借着自己不屈的勇气迎来了一次又一次事业的高峰。 追求浪漫爱情,经历失败婚姻, 她不断地长大成熟 父母浪漫传奇的爱情让周采芹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幻想,不过,她的感情道路却并不平坦,她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 ,虽然她知道自己不是做贤妻良母的料,觉得那样的人生实在乏味无趣,但她仍然有着些许的失望,毕竟,她曾经还是渴望过 幸福美满的爱情与婚姻的。 周采芹的初恋发生在香港,那时,她爱上了一个腼腆斯文的中国男孩。不过,这段甜蜜的初恋仅仅维持了6个月便突 然结束了,因为她遇见了一个穿黑西装的潇洒青年,他刚从英国大学毕业,有着一套完美的英国礼仪,那温文尔雅的翩翩风度 很快便吸引了周采芹的目光。后来,她也意识到自己似乎对爱情很难专一,而她的内心,更从来没有停止对自由的追求,这和 她之后所经历的曲折感情,多少有些关联。 20岁时,当周采芹在英国再次遇到那个让她倾倒的男人时,她便嫁给了他。当时的她,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并 没有看到丈夫那掩藏在儒雅外表下的暴躁脾气,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冲向自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最后,丈夫的专制,她的自我 ,让这段婚姻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 周采芹在和第二任丈夫彼得同居的时候,她甚至还没有和第一任丈夫离婚。虽然当时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但 周采芹依然承受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不过,她始终是特立独行的,从来不会介意别人的目光,在离婚手续办好之后,她很 快便满怀希望地开始了第二段婚姻。 周采芹和彼得有着对艺术共同的追求,一个是前途看好的女演员,一个是崭露头角的导演,他们对彼此的艺术才华深 信不疑。当年帮助周采芹一炮走红的《苏丝黄的世界》,便是由彼得导演的,这是他们所共享的成就,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她 的第二段婚姻也最终走向失败。 结束第二段婚姻的时候,周采芹才26岁,从那时开始,她便放弃了对家庭和婚姻的追求。不过,这两段婚姻,让她 更好地审视了自己,明白了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独立,更加成熟。 1962年底,在周采芹正要开始餐厅的演唱生涯时,她遇到了著名电影评论家肯。肯潇洒优雅,风趣幽默,已是当 时一个对演员和导演都举足轻重的人物,这让周采芹崇拜不已。很快,他们便相爱了。 肯的地位和成就,让周采芹看到了一个更大更宽的天地,她的视野,前所未有的开阔。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成就的差 异,让周采芹慢慢发现自己开始生活在肯的影子里,她对自己是否应该继续当演员产生了怀疑,对自己那曾经爆满的自信心也 产生了怀疑。所以当肯后来爱上别人,结束这段感情的时候,周采芹有了一种松一口气的感觉,她真心地替肯高兴,也欣然地 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 周采芹自觉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和妻子,她有着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一次次为破茧成蝶而努力。她对自由的追求, 既有自小娇生惯养的任性,也有父亲盛名之下的压力。而她心中的女性意识,更是一天天地强烈。从那篇《为伟大的女性而战 》开始,她已经走上了一条证明女性伟大的道路。她甜美温顺的外表下,是一颗难以被驯服的心。她拒绝成为别人的附庸,父 亲的女儿,丈夫的妻子,她只想做回自己,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周采芹。 周采芹曾说过:“我得承认,男人在我的人生里都很重要,他们按顺序排列,依次为父亲、儿子、朋友、情人和丈夫 ,但我从来都不需要他们供养。”她便是这样的独立,这样的坚强,也是这样的伟大。 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漂泊在异国他乡多年,周采芹从未忘记父亲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尽管她一直 努力与西方同化,但在她的灵魂里,“中国人”是一个最深的烙印,最真的信仰,她从未忘却。 1981年,周采芹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在回国之前,她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心:她害怕那在西方人眼里都异 常独立的生活和思想方式,难以符合中国严格的社会标准;她还担心自己能否勇敢面对曾发生在他们家的惨剧。可以说,当时 的她,内心充满了矛盾。但中国毕竟已不是从前的中国,它已经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周采芹终于慢慢 消除了心中的疑虑,安心地投入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后,周采芹开始在中央戏剧学院任教,成为该校第一位来自国外的教授。她的教学方式很随性。第一堂课时,她 一进教室便脱掉了鞋子,坐在专门准备的地毯上,并要求学生们也这么做,这种轻松的讲课方式让学生们觉得非常新鲜。周采 芹对于教育年轻人很投入,她注重挖掘他们的真实思想,真实情感,鼓励他们抛开从前那些缺乏创造性的表演,放松地用自己 的方式去表演。她的课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如今已经成为著名导演的张艺谋和姜文,也依旧记得当年上课时的难忘情景 。 经过两个月的训练后,周采芹决定排演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来检验学习成果,这是《暴风雨》第一次在中国上演, 也是她的学生们第一次做公开演出。1982年1月12日,《暴风雨》的首演可谓是一场盛事,不仅英国的大使和领事前来 观看,还有不少中国的高级干部也来看戏,周采芹知道他们是来看周信芳女儿导演的戏剧,但她却自信能够给他们一个全然不 同的印象,一个让他们真正认识周采芹的印象。 1982年1月底,周采芹回到了思念许久的故乡——上海。在那里,她见到了从前的佣人、朋友,百感交集。她也 终于亲自来到父亲的骨灰盒前祭祀,诉说一份对父亲的怀念。 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后,周采芹学会了宽容,对于过去发生在父母身上的一切,她选择了放下,她说:“比起人类命 运的悲惨,我的个人悲剧是微不足道的。”她很高兴看到一个开放的祖国,而且身为一个中国人,她知道自己有责任让中国的 大门继续敞开,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 周采芹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地超越自我,追求自由。或许她的出生早已预示了如今的一切。她的父亲给了她表演的天 赋,她的母亲给了她独特的意志,而她自己那天生的激情和桀骜的性格,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汲取活力。她不断奋斗,实现自 我,证明着女性的伟大。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