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塑料袋生产行业面临转型和升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6日00:39 东方网
“这里以前至少有1000多家门店做塑料袋生意,是南方最大的塑料袋批发市场。” 陈巧玲守着的是一间10来平米大小的临街铺子,它坐落于广州市一德路。门上外面挂着巨大的招牌“华胜塑料制品公司”,这与逼仄的内部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 “别看我的铺面小,20年前,我的塑料袋就卖过山西去。”陈巧玲有自己骄傲的地方,但今天她不再过多的谈自己塑料袋的生意,“赚得越来越少,就不再卖那个了”。 此刻的一德路,虽然仍能偶尔见到专营塑料袋的档口里面挂满斑斓的各类塑料袋。但是,大多数曾经的商户都已经不再单纯地经营塑料袋生意,“就算转行,也还是围绕塑料来做吧。” 广州市包装技术协会秘书长陈健珍分析:“塑料袋生产行业的转型和升级,最早是市场激励的结果。” 自发的市场转型之外,是来自政策面的强势推动。 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明令,“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 以及,“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严格禁令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同样严格的“通行标准”。 2008年2月10日,国家标准委和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完成《塑料购物袋的环境、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的快速检测方法与评价》三项国家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征求意见。 在征求意见稿中,塑料购物袋的定义和术语、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包装、运输和贮存都进行了清晰而严格的规定。 政策对塑料袋生产制造行业的调整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影响,正如石落湖面的水波般,拓展蔓延开来。 政策冲击波 薄塑料袋的销售禁令,阻断了小企业的生路。 陈巧玲自己的厂子在南海,那边生产塑料袋的小企业很多,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的。“特别是生产那些薄塑料袋的,有些根本算不上是厂子,顶多也就是几台机器,雇上三四个人就开工生产”。 这些家庭作坊的必备的设备就两样——吹塑机和制袋机,而这样的机器二手市场的价格在七八万元左右。 此外,生产这种薄塑料袋的原材料,废品市场上收购来的废旧塑料足可以应付,这主要是低档次的颗粒状聚乙烯,塑料垃圾经过并不复杂的处理就可以获得这种原料。 在销售上,这样的塑料袋多是经营者自己去市场上推销,目标定位在集贸市场上固定摊位、流动商贩、小规模的士多店上,“这些都是最初级的市场”。 “这套流水业务很简单的,你要是本不大,开始也不打算赚大钱,很容易上手。”陈在这行当里早已浸淫多年,“很多这样的厂子,根本没执照。” 这种家庭作坊生产超薄塑料袋,每吨聚乙烯约5000元的成本,经过熔化、吹膜、切割流程之后,这些原料能出100万个市场上常见的那种薄袋,摊到每个袋子上,批发后的利润在每个0.3分钱左右。 “他们规模普遍不大,他们在整个塑料袋生产行业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但这种生产模式的塑料袋企业的数量难以计数。”陈健珍分析,“要看政策执行的力度,这类企业就难以生存下去了”。 而在陈巧玲看来,未来要乐观得多:“没有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也能生产下去。国家的大政策也很难管到那些小厂子、小商贩。” 塑料购物袋的有偿使用,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可能影响更大。 今年六月份,塑料购物袋将停止免费提供,直接影响塑料袋的最终消费人群,陈健珍解释,“大家意识到要支出去购买以往免费获得的产品,当然会抑制使用的需求。这首先应该看作是宏观环保的需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