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为了蓝天碧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05:00 浙江日报
最新的数据显示,钱塘江流域三类以上的水质监测断面比例达到七成以上,比2004年同期提高17.8个百分点。 这让占全省人口三分之一的流域百姓松了一口气。对于他们来说,2004年夏钱塘江首次暴发蓝藻带来的恐慌,记忆是那么深刻。水危机直面而来,环境部门的调查揪紧了沿江人民的心:钱塘江流域的污染物排放,已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水是工业化的命脉,但更是人类生存须臾不能离开的生命线。围绕水资源的问题,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短兵相接,已经没有任何回旋余地。省领导的话切中其害:“如果上项目、搞工业的结果是一片乌烟瘴气,如此换取的GDP又有什么意义!” 承诺·决心 顺民心,应民意,打造生态浙江,首先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和问题最突出的污染整治入手。 2004年10月,省政府提出:用3年多时间,集中力量解决各地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全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县以上城市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率先建成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 一场环境污染整治的大风暴——“811”行动,就此在浙江大地拉开序幕。让天蓝水绿,成为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全省的污染点和面第一次如此细致地被摆在桌面,条分缕析。污染整治的版图上,重点落在以钱塘江水系为主的八大水系和平阳水头等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涉及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味精、水泥、冶炼、造纸等8个重污染行业,573家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企业以及27家钱塘江流域氨氮排放重点源企业。 这是一场异常艰巨的攻坚战。省委、省政府下了铁的决心,使出了铁的手腕。2005年初,我省把环境污染整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并将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和环境质量水平等指标纳入党政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各类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生态环保“一票否决”。 这3年,是我省环保立法进程最快、出台文件最多的3年。先后出台《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环境污染监督管理办法》等15部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若干意见》等20多个综合性文件。 根据各地的实际,地方政府也进一步完善了环保执法制度保障体系,如温州市出台了电镀行业环境监管责任追究规定,建立了专管员制度;东阳市推出了重点排污企业法定代表人向社会公开承诺制等6项制度。 “不惜用真金白银来还环境欠债!”3年来,仅省财政直接用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资金近20亿元。 责任·新生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污染整治风暴中,企业切切实实感到:不整治绝无退路。 环境执法人员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企业的排污口,令违法排污企业无处遁迹。一些屡次违法排污的企业还被勒令“亮相”于广播电视,甚至自费在报纸上刊登道歉启事,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判。一位做过检讨的企业主说,在报纸上公开道歉,白纸黑字,太丢脸了,企业声誉损失不说,自己也抬不起头,今后再也不能干那些缺德的事情了。 更多的企业把环保压力变为发展动力。巨化集团、浙江蜜蜂集团等通过巨资投入、科技创新、清洁生产,努力提前实现氨氮治理目标,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提升。在长兴,尽管铅酸蓄电池行业企业数从175家减少到50家,但2007年的总产值却比整治前提高60%——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没有使行业低迷,反而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环保和发展这一对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浙江的这种倒逼机制下,找到了一条双赢的路径。 不少被“臭气”熏走他乡的平阳水头镇人,现在回乡时意外地发现,刺鼻的“味道”没了,鳌江水也不黑了。通过整治,水头制革基地的制革转鼓从3300多只削减到469只,废水排放总量从7.15万吨/日削减到1.7万吨/日以下。这条曾是全省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正在恢复生机。包括钱塘江在内,全省水环境质量出现转折性改善,一些河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现象基本消除。 目前,全省设立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5个准重点监管区,已全部达标“摘帽”。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同时我省还建成全国面最大、量最多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811”行动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3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全国领先。 天正在变蓝,水正在变清,但一切并没划上句号,新一轮“811”行动即将吹响号角。未来3年,浙江将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继续关注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冶炼、造纸、电力热力、建材等重污染行业,继续强化限期整治,实现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