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探索走出生态困境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07:32 光明网-光明日报
甘肃:探索走出生态困境之道

  过去,为了更好的生活,甘肃人砍树开荒,向自然界过度要地要水,导致生态的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生存的艰辛;甘肃工业曾以高能耗、高排放著称,但污染比较严重,加重了环境治理成本,陷入了生态困境。

  近几年来,甘肃人痛定思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变旧观念,探索新举措,通过植树造林、节水让水、关井压田、防沙治沙、生态移民等多种措施,走出生态困境;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能力不断增长,开创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的良好局面。

  不再毁林,努力复壮生态

  “甘肃森林覆盖率很低,而木材的需要量仍很大。仅以我们县来说,过去,农业与林业、牧业与林业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最近两年,我们通过退耕育林、退牧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移民等措施,使得人与林、人与畜、畜与草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天祝县县长马国荣告诉记者,“以前天祝县有不少小煤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收入。但是为了保护涵养林,最近两年,小煤窑全部封停了。”

  天祝县位于石羊河流域上游,境内的水源涵养林是石羊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支撑石羊河的8条支流中,有6条发源于天祝县境内。为从源头上治理石羊河流域,天祝县加大了造林力度。2007年前十一个月,天祝县共完成人工造林2360亩,封山育林5000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6.8万亩。

  天祝县的9个乡镇的8.58万人生活在上游水源涵养林区和林缘地带。为了保护水源涵养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生态移民。前不久,哈溪镇长岭村的村民们拿到了自己家的移民补助款,整村搬迁到酒泉下河清农场。

  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天祝县掀起了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热潮,保护涵养林、减缓冰川雪线上升速度、从源头上复壮石羊河流域生态,成了全县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实在行动。

  “新建村,头枕合黎,足浴黑河。昔日戈壁,远古荒滩。1960年创业拓荒,1972年建队,1984年立村。三代开拓进取,如今良田四千……”刻在新建村村中心雕塑下的这段文字,记录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

  三闸镇新建村是张掖市甘州区建设红沙窝林场的受益者。曾几何时,新建村和红沙窝林场所在地均为戈壁,一山之隔就是巴丹吉林沙漠。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红沙窝林场建成以沙枣、红柳、柠条等树种为主的成片林1.7万亩,天然植被封护区2.6万亩,成了防风固沙的前沿阵地。甘州区林业局局长李自威告诉记者,最近十年,红沙窝林场营造了一条长4.3公里,宽1.6公里的绿色屏障,使绿洲向北延伸了3公里。同时,依靠制种和养殖业,新建村去年的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人称“沙漠边上的小康村”。

  有效用水,过上小康生活

  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被称为节水的黑河模式,是张掖近六七年来,在治理黑河中上游生态中所形成的成功模式。这个模式在武威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现在灌溉用水实行水票制,农民如果水票用不完,可以用更高价转卖给其他人,或者以120%的价格返卖给水管单位。”在武威市凉州区永丰镇永丰村,支部书记李忠举指着水渠上的阀门告诉记者。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