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海门:农民过年“网上淘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09:43 扬子晚报
春节期间,当很多人忙于走亲访友时,海门不少农民却热衷于在网上忙“春耕”,演绎出一个个网上淘金的精彩故事。 网上开博,港商来建科技园 春节期间,点击http://www.blogcn.com,映入眼帘的是海门四甲镇头桥村的博客首页,“头桥村简介”、“头桥村新年工作打算”、“头桥村新貌”等高清晰图文将记者带进这个风情独特的海滨新农村。 “占地2000亩的这个示范园的落成,便是沾了我们村博客的光。”大年初五,头桥村支部书记李志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说。大甲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由香港大友生活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园区主要种植无繁殖树。该树是一种木本类植物,果子经加工提炼后,可以直接制成纯天然高档洗涤品和化妆品。去年底,这家香港公司的老总在头桥村博客上了解到了头桥的基本村情,并专程来到该村实地察看,认为各方面条件都符合投资需求,便欣然落户。“我们正和香港老板筹划二期投资1500万美元的加工基地。”据李志强介绍,村里80多养鸡户的100多万羽草鸡也是通过博客飞向村外的,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万元,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 网上办市场,买卖越做越红火 大年初二一早,陈刚一打开自己的网页,就接到一份急需400公斤鲜花菜的订单。陈刚是海门四甲镇花菜种植大户,先前因为信息不畅,村里的花菜卖不出去。去年,头脑活络的他在网上注册了阿里巴巴会员后,将供应花菜的信息作了网上发布,还特地装了摄像头,将花菜样品通过视频让客户“眼见为实”。信息发布一周不到,上海、安徽等地的批发商就找上了门。结果,每亩增收1000多元。 在海门,以网为媒,牵起新农民和大市场的例子不在少数。就在前几天,海门四甲镇包装成箱的200多吨“海玉”山药就被北京市场订购一空,3000多亩无公害山药种植基地为当地农民带来3500万元的收入。海门镇种植的600多亩青蚕豆,通过上网也大多销往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为农民增收60多万元。树勋镇农民把“四青”作物、小杂粮、瓜蔬、龙虾等10多个品种的农副产品放到网上叫卖,收入倍增。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海门1万多“数字农民”网上淘金,实现农产品销售超过8万吨,实现销售额4.8亿元。 网上种田,科技“药方”保增收 一年之际在于春。这几天,利用农闲时机,陆蕴红姑嫂仨正忙着通过网络和各地的科学种田高手交流大棚种植经验。前年过春节,陆蕴红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的侄子侄媳回家探亲,发现海门的现代农业颇有特色,就鼓励姑嫂仨到常乐镇玉竹村租赁了16个钢架大棚种哈密瓜,租期订了三年。 远在北京的侄子常常通过网络向姑嫂仨传授技艺。为了联系的需要,姑嫂仨参加了海门市里组织的农民免费培训班,学会了上网等电脑基础操作。一次,她们在瓜棚发现,塑盘中间的瓜苗总提不起精神,洒水喷药也无济于事。弟媳龚玉英用数码相机把瓜苗病状拍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发给侄子,侄子在第一时间将“药方”传了回来,蔫了的瓜苗几天就来了精气神!一年下来,剔除种瓜成本和大棚租金,陆蕴红姑嫂仨美美地获得了13万元的收入。 如今,海门已在全省率先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进组工程,实现宽带村组全覆盖,近三年里,市农民培训工程带着2万多农民率先走上了信息化高速路。 本报通讯员 俞新美 本报记者 陈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