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花园是第一位植物学“启蒙老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13:38 《人物》杂志
家宅花园是第一位植物学“启蒙老师”
胡锦涛向吴征镒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征镒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百年间吴家以“两进士,四人杰”而被传颂一时。“两进士”为吴引孙、吴筠孙两兄弟。吴引孙曾在光绪年间任过浙江宁绍道台(清代从二品官员),吴征镒的祖父吴筠孙曾任江西浔阳道尹(相当于现在的九江市长)。吴征镒的父亲吴启贤曾在北洋政府任农商部主事。吴启贤有6个儿子,“四人杰”便是他的4个儿子吴征铸、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

  吴征铸,著名剧作家、学者、教授;吴征鉴,著名医学寄生虫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吴征铠,中科院院士、著名物理化学家、核科学家。更难得的是,吴征鉴、吴征铠、吴征镒三位亲兄弟同为中科院院士,在中国堪称绝无仅有。

  1916年,吴征镒出生在九江。不到1岁时,祖父故去,祖母金夫人带领儿孙迁至扬州北河下的吴道台大宅院。小时候的吴征镒常常一个人在家宅花园——芜园里玩。那时在他的心目中,芜园便是他的“娱乐园”,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让小小的吴征镒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

  稍长,吴征镒喜爱去府里的藏书楼“测海楼”读书,尤其喜爱那里所藏丰富的植物类图书,而他最爱读的书是《植物名实图考》和《日本植物图鉴》。读书闲暇,他便拿上那本《植物名实图考》,对着图谱去芜园里认识那些以前叫不上名字的花草,“看图识字”般在芜园中认识了几十种树木花草,并积累了上百份标本。“芜园”成为吴征镒与植物结缘的关键。吴征镒曾风趣地说:“我选植物学作为专业,我家的后花园‘芜园’应该是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1937年7月,年仅17岁的吴征镒以第13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

  “老革命”的后半生落户“植物王国”

  吴征镒在清华大学生物系学习时,师从吴韫珍教授。1937年毕业前,吴征镒参加了西北考察团,后因北京沦陷只好返回扬州。在家乡一所学校教了一天书,吴征镒就接到恩师吴韫珍的通知,要他到昆明新组建的西南联大任助教,教授生物学。从此,吴征镒被红土高原的山山水水、丰富的植物种类和复杂多样的植被景观所吸引,立下了立足云南、放眼中国乃至世界植物的宏图大愿。

  吴征镒既是学者,又是老革命。吴征镒很早就投身进步学生运动。1945年,吴征镒在闻一多的介绍下加入民盟。1946年2月,吴征镒在云南大学标本室,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解放前夕,吴征镒按照党的指示致力于清华教职员读书会活动。每遇声援和签名活动,他就出入于周培源、朱自清、汤佩松等著名教授家中征求签名。1949年6月,吴征镒任北京市军管会高教处副处长。11月1日,中国科学院成立,钱崇澍、童第周、俞德浚、侯学煜……一位位科学家们被吴征镒请出山,新中国的植物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12月份,吴征镒任中国科学院(机关)党支部首任书记。1950年,他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第一批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在旁人眼里,具有老革命资历的吴征镒似乎可以走一条仕进之途,担任更重要的管理职务。可是,吴征镒一直对植物学研究情有独钟,去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研究植物是他青年时期便立下的宏愿。1958年夏天,吴征镒偕夫人段金玉毅然带着刚7岁的儿子吴京和5岁多的女儿吴玉,乘小飞机到达云南,筹建中科院昆明植物所。

  “为学无他,争千秋勿争一日。”这是吴征镒送给学生的一句教诲,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写照。到90岁以后,吴征镒每天上午工作两个小时,下午工作1个小时,而且1周工作6天以上。一旦工作起来,吴征镒总忘记了自己是个高龄老人。有时医护人员为了他的健康,在他投入工作时进行劝阻,他要么装着听不见,逼急了就发一点脾气;可工作一做完,他又笑着和医护人员打招呼,像什么事都没发生。

  对于一位90多岁的老人来说,吴征镒的身体还算不错。“主机尚未坏,零件多不灵”,吴征镒常这样风趣地表述自己的身体现状,说自己到了“多病所需唯药物”的老年境界。“人生有限,我把我有限的时间有一份力出一份力,有一分光发一分光。”这或许可以作为吴征镒对众多评价的回答。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