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坦克部队已具备反侵略战争集团坦克作战能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0日16:18 东北新闻网
图为坦克部队对敌前沿阵地进行火力打击 (曾宪平) 某装甲师老装备经过信息化改造后,彻底改变了与二三代装备“不对称”的局面 隆冬时节,沙场点兵。硝烟弥漫的练兵场上进行了一场检验性实兵实弹演练,《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辆辆经过信息化改装的旧型坦克,如同长出了“千里眼”、“顺风耳”,在与我军最先进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对抗演练中不分伯仲。 这些焕发新生的坦克,出自被誉为“铁甲元勋”的北京军区某装甲师。该师前身是我军第一支坦克大队,曾参加过辽沈、平津等战役,战争年代屡建奇功。进入军队建设新时期,该师积极探索部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道路,对现有坦克“嵌入”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装备最大效能,牵引人才队伍快速成长,部队整体作战能力实现跃升。 经过改装,这个装甲师已成为我军一支具备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的装甲雄狮。来自总装备部的评价是,该师实施信息化改造,充分挖掘现有装备潜能,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为陆军一般部队装备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装备建设的经验。 体验坦克兵训练 冬季的华北平原,四野茫茫,苍穹中一抹残阳如血。在这肃穆的景致中,本刊记者来到燕山脚下的一处军营,体验了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坦克兵的训练。 “出发!”随着指挥员一声口令,按照车(长)、二(炮手)、驾(驶员)、一(炮手)顺序排列的乘员迅速转身,三步跳上坦克,进入各自位置。一声清脆的鸣响后,只听“通”的一声,坦克左侧的排气口喷出一股浓浓的黑烟,马达声迅即隆隆作响。 在引导员熟练的指挥下,坦克缓慢而规范地驶出营区,随即加速开往训练场。虽然道路凹凸不平,到处有坑或小土包,但坦克兀自直行、急转弯,前进的速度丝毫不受影响。坐在这个轰轰作响的庞然大物上,耳边吹过凛冽的寒风,脚下泛起滚滚的尘土,一股驰骋疆场的豪气不禁油然而生。 记者钻进炮塔,里面除了四个乘员的位置之外,大部分空间留给了炮塔壁上不同的瞄准装置、火控装置和通讯装置。侧壁上新改造的计算机软件系统显得尤为醒目。 “这是我们的新设备,作用可大了。”车长向本刊记者介绍,当发现目标后,只需按下电钮,就能准确测距,并获得各种所需参数用以自动修正射击。“精度和速度比以往手工操作提高了20倍。” 按照专家的说法,这相当于给老坦克“换脑换眼”,也就是将激光瞄准镜、传感器等高新设备装进了老坦克,把过去要靠手工获取、处理的信息交给电脑来自动获取、处理。 据《瞭望》新闻周刊了解,我军传统衡量坦克性能的优劣指标是火力、防护性和机动性,如今则新增了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指标。 该装甲师师长邓汉桥介绍说,通过系统改造,可全面提高部队装备的通信能力、信息共享能力、指挥控制能力、情报处理能力及武器平台打击能力。 老坦克师焕发新活力 在对老装备进行信息化改造之前,这支装甲师曾有着光辉的历史。 这支部队最早源自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功臣号”,在中国众多的坦克部队中,当属资历最老、参战最多、战功最多的“王牌”坦克师。在师部荣誉室里,本刊记者见到满墙的奖旗、奖状和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揭示了这支部队的辉煌历程和累累功绩。 我军历史上装备过的坦克,北京军区某装甲师大都经历过,目前仍以国产老装备为主体。师政委郭晓东向本刊记者介绍了一段他们对现有装备开展信息化改造往事:在一次实兵对抗演习中,我们的对手已换装了二代三代新型坦克,有的经过装备技术革新,作战手段更加先进。演习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不对称”的局面。当别的部队指挥已进入数字化传输,我们仍以机械化语音为主,结果一进入强电磁环境,就变成了聋子、瞎子、哑巴。演习结果可想而知。 这次演习后,整个装甲师官兵们感到,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就有可能会被信息化战场淘汰。师党委进行了深入研究后认为,拥有先进武器并不一定能成为新军事变革的“领跑者”,现有武器装备一样可以有所作为。面对信息化战场环境,只有着眼差距,迎难而上,主动投身信息化改造,才能有所作为。 据了解,目前我军陆军装备信息化建设分三种路子:重新打造,新建部队,重新研发配发装备;在现有部队装备的基础上进行换装;信息化嵌入式改造,把现有的信息化技术集成嵌入到现有的武器装备中。 “我师进行的是第三种模式的信息化建设。”邓汉桥师长告诉本刊记者,在信息化改造中,全师官兵边改装边实践边探索,在20多家科研院所近百名军地专家指导帮助下,总结出改装后部队作战训练、技术保障、后勤供给新模式,在保持现有装备火力强、机动快和具有良好装甲防护基础上,成功“嵌入”信息技术,建立卫星通信定位、数字指挥控制、武器火控平台、情报信息处理等系统,通过系统综合集成,实现了装甲战车从信息传输到火力控制数字化。实施装备信息化集成改造,使现有装备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