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基金悲哀在于投资意识扭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1日15:43 记者观察

  软 肋

  山西全晋投资私募经理人宋立认为:“中国私募基金的悲哀不在于名分不对,也不在于政策缺失,而在于投资意识的扭曲。这种扭曲有先天性的因素,更多的是因为伴随着中国股市成长的过程而产生的短视行为。”

  私募一般收取盈利的20%到30%之间的提成,其中的暴利不言而喻。只要能获利,投资渠道就选在那里,也就是说市场上只要有漏洞,就会被加以利用。而私募基金发展的软肋也即在此。

  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本来井水不犯河水,但随着国外私募的入侵和股市的快速发展,私募基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这支市场“掮客”翻云覆雨,黑色交易也愈演愈烈。

  宋立认为:“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个半开放、低效能的市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获得相同的信息,有内部消息的人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而这些内部消息远不是散户所能掌握的,除了顶梁柱公募基金以外,市场上最大的力量就是私募基金了,所以一些私募必然能够利用信息不对称大赚一笔。”也因此,散户股民听闻私募就深恶痛绝,因为私募的存在,往往让他们在最后几个月将赚了一年的钱赔得血本无归。内幕交易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市场的漏洞跟市场的发展情况正相关,作为一个低效能市场,漏洞的产生是必然的,内幕交易的产生也是必然的。关键是严格的监管和合理的立法。不少私募基金的职业经理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出台《基金法》,让这部分热钱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政策的监督。使私募基金由地下金融形态转变为地上金融形态,也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然,立法只是一个原则上的规范,私募基金的长远发展离不开自身的投资观念和市场认知,现在全球的私募基金总量超过了10万亿美元,成为重要的金融服务内容之一。国外私募业的发展呈现投资多元化的趋势而且机构繁多,包括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投资顾问公司等。特别是随着国际上金融混业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的金融控股公司(集团)都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私募基金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象必须得是成熟的合格的投资者,因为只有这样的投资者,才能承受私募基金的风险。

  政府对私募基金的监管相对较松,但并非放任自流。在中国,私募业的构成形态主要有合资公司,以出资额为公司股份共同构成私募基金,然后交于专业理财公司操作;资产管理公司,主要服务于一些高端客户,以收益体成为主要经济来源等。从投资方式来看,中国的私募业以证券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这得益于近几年中国股市的飞速发展,这为私募基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但是相对于国外私募来说,国内的投资渠道显然过于狭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证券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可以让一部分人获得高额收益,高额收益又会促使一部分人去挖掘获得超额收益的方法,这对金融的长久稳定是不利的。其次是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市场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在高科技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扶持和投入不够,影响了游资进入这些行业的信心,特别是私募基金这一支生力军,更加不会冒巨大风险大规模进军这些行业。而缺少股权投资是因为国家对于企业的监测力度不够,从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让大部分私募基金望而却步。再次是因为证券市场金融衍生产品单一,由于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尚未推出,期权投资也没有完全兴起,导致对冲基金发展缓慢,私募基金的非系统风险不能有效化解,让很大一部分私募都生存于“小打小闹”中。

  规范信托

  由于还没有完善的私募基金法律框架,内地现有私募基金只能通过信托等形式进行操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以下简称《信托法》)为我国私募业的半公开化提供了保证。尽管目前我国《信托法》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但对私募基金的发展影响巨大。在《信托法》出台之前,由于私募一直处于一个地下的、凭借商业信用和个人投资收益能力而存在的状态,这其中信用风险是巨大的。不管是已经入狱的“带头大哥777”,还是那些许诺高额回报或保底的“骗子基金”,都印证了这一点。而信托的规范让那些有能力的私募可以公开登上舞台,保管方和管理方的分离保证了资金安全,也为私募基金的扩大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国内有50多家正规信托公司在为私募基金提供发行信托服务,从长远看能够发行信托的私募基金必然会向阳光化发展,其投资理财过程的公开化会使这一部分私募变成走在台前的主流。这些私募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逐渐走向风险投资领域和股权投资领域。

  而对于那些没有发行信托能力的私募来说,未来投资形式要比信托灵活,尽管不能完全“招安”这些游资,但其对于市场的平衡却大有好处,在私募发展的这几年里,中国经济正在以一个飞快的速度前进,各式各样的私募出现是一个正常现象,他们从市场不均衡中套利让经济体趋于均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令人欣喜的是,在内地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陆续启动海外投资之旅前,另一支此前不太为市场所关注的私募力量已作为先锋部队“抢滩”香港,开始建立内地团队主导的国际私募基金。

  分析人士认为,内地的私募基金迟早要走出去,但内地市场的庞大空间最终仍会吸引这些基金回来,并促进内地私募的发展,这或许正是中国私募发展的独特路径选择。

  这些拥有海外运作经验基金的回归,或许意味着内地私募行业的竞争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在一波大浪淘沙之后,那些具有成熟运作模式和管理团队的公司,将可能组建我国的私募航母。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