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绝活儿 闹元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11:20 每日新报

  

津门绝活儿闹元宵
津门绝活儿闹元宵
新报记者 赵建伟 摄

  昨天上午,蓟县城关镇的公乐亭村。

  喧嚣的锣鼓打破了小山村固有的沉静,迎风招展的“北少林拳社”的彩旗更是为这里平添了几分喜庆——延续了150多年的蓟县北少林“元宵佳节少林会”正热热闹闹地进行着。

  尽管和以往相比,今年的规模算不上盛大,但因为借了“北少林寺”开发工程的“东风”,“少林会”还是吸引了相邻村镇的众多乡亲,以及本市许多武术爱好者。

  一大早,公乐亭村“北少林拳社”的训练场上就已经人头攒动,压腿、下腰、翻跟头,身着功夫装的男女老少都在卖力地做着热身运动。

  在蓟县,稍稍上点年纪的居民对“少林会”都不陌生。早在清末年间,每到农历正月,特别是元宵节前后的时候,少林武术的传人们都会被各乡镇请去表演,作为少林武术的“节日献技”,用武术绝学增添节日的热闹气氛,久而久之这些表演就被称作“少林会”。

  “‘少林会’在推广武术、传播武德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上世纪中期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挺可惜的。”商家功夫第六代传人商宝良说,“大人的生活压力大,孩子的学习负担重,能有多少人像过去那样尚武、习武?”

  公乐亭村共有村民60户,商氏一族约30户。商宝良家至今还留有一本祖上传下来的“武功秘笈”,据专家考证,这在我国遗留的有限武林拳谱珍本中实属珍贵。

  “这两年形势越来越好了,我们也都在努力,希望把‘少林会’复兴起来。”他说,最近几年各级政府也都非常重视“少林会”,特别是“北少林”复建工程启动之后,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少林精神。

  历史上蓟县“少林会”的整个表演就像是英雄对决的战场,击战鼓、敲响锣,既有单人的踢打摔拿、跌扑滚翻,也有双人对练,十几趟拳术、刀枪剑术练下来,往往迎来满场喝彩。蓟县“少林会”大都以元宵节为契机,因为这个时候的“年味”正在逐渐减淡,新一年的劳作也即将开始,用“少林会”的方式将春节的火爆气氛推向最后的高潮,给人们在正月里提供另外一个欢庆的契机。

  新报记者 任桐

  “少林会”

  习武之人的嘉年华

  “宝辇出行”

  葛沽镇600年的狂欢

  昨天,“滨海新区津南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津南区葛沽镇持续了600年的“宝辇出行”民俗活动展现在众人面前。

  “宝辇出行”是津南区葛沽镇雷打不动的“闹元宵”活动,已有600年历史。“宝辇出行”是纯民间的“自发”庆典,所有“演员”都是村民,所有组织者也是村民。去年参加这次活动的人数突破了6万,今年人数只多不少。

  “宝辇”由辇座、辇身及辇顶三部分组成,每个部件都可以自由拆卸、组装。“宝辇”上悬挂着70盏灯笼,正迎合了“灯节”的传统特征。村里的“御用轿夫”们说,“宝辇”足足500公斤,要想抬动必须凑足8个人,讲究每名成员同时起身、同时转身,8个人的动作步调必须保持一致,因此,每个车队还必须配备2名指挥。

  “宝辇出行”成为葛沽镇村民们心中重量级的活动,连刚上学的小孩都知道“宝辇”的历史。有了这样的群众基础,村里的“轿夫”一代一代传承得非常好,轿夫队成员的年龄搭配也非常合理,既有40多岁的“老人”坐镇,也有20来岁的年轻小伙子。

  字由一个“车”字及两个“夫”字组成,从字面理解是“轿夫抬车”的意思,它是“娘娘出巡”的“座驾”。600年前,“宝辇出行”是项祭祀活动,由福建沿海一带传过来,但解放后,祭祀的内容已不复存在,但“游、玩、乐”的民俗风情却传承下来,可以说,它已成了葛沽镇正月里的“狂欢节”,每年至少吸引五六万村民及游客观赏、参与。据了解,以“宝辇出行”为核心的民俗活动,现已被列入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久前,有关部门整理资料并上报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报记者 周白石

  辇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