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重庆丰都清代豪宅的百年沧桑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02:38 华龙网-重庆晚报
六处明清古建筑搬迁到一起,形成一座新的“古镇”。 “五一”重出江湖 地处三峡工程淹没区内,丰都县秦家大院、王家大院、周家大院、卢聚和大院、会川门、天佛寺六处文物建筑进行了异地搬迁,重修在丰都县名山镇彭家垭口小棺山(名山风景区)里,形成一个“袖珍古镇”。 “古镇”总面积6800余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2002年10月,搬迁复建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主体工程,正完善环境及相关设施,预计最早可在“五·一”对外开放。 丰都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国洪称,这个庞大的建筑群各有特色,甚至连雕刻图案都没有一处是重复的。因此,从复建后的会川门“进城”,你仿佛又进入了一个实物展示的古民居博物馆。 这些大院都是百多年前显赫一时的富人宅院,搬迁之前饱经风霜侵蚀和人为破坏,破旧不堪。三峡工程蓄水使这些古建筑的搬迁复建提上了议事日程,它们都是极具峡江特色、各有风情的古建筑,被列入《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 最长拱梁“抽筋换骨” 在复建后的古民居中穿行,常可看到一些弯曲的柱子和横梁。“这反映了峡江建筑因材就势的特点。”李国洪介绍,峡江人修房子,并不刻意要把柱子削割整齐、笔直,而是根据它的形状,把它用在合适的位置,既能支撑承重,又增添美感。 在秦家大院的前厅,一根长12米多、直径47厘米的横梁,凸显出主人的大气。“这是峡江地区最长的跨拱梁。”李国洪说,为了这根梁,他们可没少花功夫。 12米长的横梁,一辆东风大货车装不下,只得在后面再跟一辆车,把梁的后面一头架在上面,两头分别固定住。由于前后两车需要配合,因此速度格外地慢,特别是转弯处,更是一步一挪。 上百年的虫蚁啃噬,横梁内部早已掏空。怎样让它既保持原貌,又足够坚固担得起重负?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决定为它“抽筋换骨”:他们将梁中虫害部分挖空,加入钢构梁,然后用一种树脂胶灌进去,将它封实并隐蔽起来。从外面看,它依然是那根木梁;但在骨子里,它已是“钢筋铁骨”,足以承载任何重担。 唯一的挡水石复原 为了做到“修旧如旧”,实现原规模、原质地、原材料、原风格的整体搬迁,光是六座建筑的拆除工作,就从2002年10月一直持续到2005年8月,花了近3年时间。 李国洪介绍,每座大院都按不同的构件进行分类、编号和存放。由于风化、虫蛀等影响,多数构件已破损严重,拆卸时还得分外小心。此外,专业人员还要分析,哪些是后人的乱搭乱建,哪些是建筑物的原貌,这样,复建时才能让它们恢复本来面目。 但是,此次复建工程并不拘泥于一板一眼恢复原貌。在卢聚和上院的一处天井,李国洪停了下来,指着竖在一侧阶沿前长约4米、高约40厘米的石板说,“这样的石板,应该是四面阶沿都有,但我们并没有复原另外三块”。 原来,这块不起眼的石板,竟是三峡库区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块“挡水石”。古人都穿布鞋,雨水飘落到阶沿上,走路就要弄湿鞋子。卢家会砌这样的“挡水石”,说明他们已经考虑到了生活的舒适度问题,也足见其当时的地位和富有程度。 李国红说,不复原另外三块“挡水石”,就是想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后人更直观地感受古人的建筑和生活逻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