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看社戏看成小戏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07:35 大河网-大河报

  □郭桂兰

  上中学时,学习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文中描写的那缥缈在水中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悠扬的笛声、飘香在星夜河面上的煮蚕豆……每每阅读起来,都会沉浸在那诗情画意中。于是,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似乎也有这样的经历。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收罢秋,该种麦子时,麦种都没有,娘只好到姥姥家求救。大舅就赶着马车,带上犁耧锄耙以及麦种来帮忙。种完麦子,大舅回去的时候,顺便把我也接走。

  姥姥家在菜王(位置在大学路与中原路交叉口东南)南边,是一个名叫水车园的小村子。那时,姥爷、大舅赶马车,二舅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了工作,是汽车司机,姥姥和两个舅妈在家操持家务,小舅和小姨正在上学,家里生活很富裕。当时家里就我和大表姐两个孩子,所以特别受宠爱。

  每天姥爷和大舅赶车回来,都要给我们捎“吃食”,有时是花生,有时是大枣,有时是青皮甘蔗……最令人高兴的是捎回来戏讯!上世纪50年代的郑州郊区农村,到了腊月,农事已毕,各个村子就开始唱戏。这个村唱三天,那个村唱五天,一直轮流着唱到二月二“龙抬头”农忙开始。

  一得到戏讯,我就开始催姥姥快做饭。饭熟了,喝两口汤,手里拿上一个馍,就催大舅快走。大舅故意磨磨蹭蹭,直到逗得我眼泪快要掉下来时,他才在姥姥的嗔怪声中拉起我和表姐的手出门。

  农村的戏台大都搭在村头的打麦场上。台四角立上柱子,柱子上绑上横担,横担上铺上木板,一个简易的戏台就算搭成了。晚上唱戏时,戏台左右上方各挂一盏汽灯,汽灯点燃时发出“吱吱”的响声,也算是灯火通明。

  那时人们看戏,大都习惯站着看。戏场里无人维持秩序,演员唱戏也没有扩音器和音箱,就是在几把二胡、笙、锣鼓等乐器的伴奏下“喊”戏。唱得好,台下就安静;唱不好,也没有人起哄;看戏的人该说话说话,该吃东西吃东西。戏台周围摆满了卖小吃的:青皮甘蔗、荸荠、花生、炒凉粉……

  唱的戏大多是古装戏:《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打金枝》、《天仙配》……有时也唱新歌,如《歌唱二郎山》、《志愿军军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我就是在那时看戏时学会这些歌曲的。

  我的乐趣不仅在看戏,而且在于学唱戏。每每看过一出戏,我就爱和家门口的小朋友学着扮戏:披着小姨的花头巾做披肩,衣领里插上两根柳枝做花翎,把舅妈搭在院子里晒着的被子当大幕,就唱起来:“辕门外三声炮……”有时竟把大人引来看,还说我们唱得不错。到后来竟传到我们村的“社火”头耳朵里,他在看了我的一次“表演”后,郑重其事地找到我娘,商量着是否把我送到戏校学戏,说要不然就“可惜了妞的材料”,谁知被我娘一口回绝。可是他不死心,把戏校来招生的校长带到我家里,好说歹说,我娘还是没同意,我演戏的天分就这样被断送了。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