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迅:谁的死更令人震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11:47 新民周刊

  谁的死更令人震撼?

  江 迅 香港

  香港城中热门话题依旧是两个“上海人”,男的是“情种”陈冠希,女的是“肥肥”沈殿霞。陈冠希的“艳照门”事件,在香港众多日报已占据20多天的头版头条;肥肥去世后种种跟踪报道,不少日报每天也多达10多版。

  在这期间,被称为“书痴”的香港青文书屋老板罗志华,在货仓被倾泻而下的书压死。一代香港人的“开心果”沈殿霞,笑声成绝响,港人追思她,无可厚非,不过,对罗志华之死,香港的各家日报仅发了三四百字的消息,一热一冷分明。其实,一个书痴被心爱的书压死而“魂断书堆”,似乎更令人震撼,更触动哀伤神经。

  沈殿霞、罗志华相继“告别”香港。沈殿霞告别香江,她的遗体运到加拿大,长眠温哥华科士兰墓园,长伴父母身旁。罗志华只是香港社会的小人物,一个理想主义的卖书人、出书人永别香港,香港文化界少了一位可敬的传播者。

  2008年2月4日,适逢立春。这一天是习俗上洗邋遢的日子。45岁的罗志华,未婚,谁都不知道他失踪了。14天后,大厦保安员闻到库仓传出一股恶臭,于是报警,消防员破门而入,才发现腐烂的尸体。如果罗志华当时只是被压伤而无法动弹、当时还有知觉的话,他睁眼望着那一箱箱压着他的书,他会自嘲吗?一生为书,与书结伴,为书而生,被书而亡,真是令人心碎的“黑色幽默”嘲弄。最具文化含量的书,竟然成了最不被人防范的杀人凶手。

  罗志华是香港“阁楼书店”(也称二楼书店)的“开山祖师”之一。在尺土寸金的香港惨淡经营书店,是需要一点人文情怀的。所谓阁楼书店,是指那些租不起街面底层商铺,只能租用二楼的小屋作书肆卖书。这些阁楼书店常常举办一些讲座、读书会,成为读书人的一座家园,文化人爱在那儿落脚。好书店给予读者的,不只是一本书。

  笔者第一次上青文书屋,是在12年前。早听说这是一家香港少有的专卖人文社科书的书店,冷门书类在这里特别齐备。笔者走上楼梯,小屋里只有一个顾客在翻书,略肥胖而显得憨厚的掌柜,也在入迷地读书,连头也不太抬。逛了一圈书架,走近问他,最近有什么香港本土文化的新书,他推荐了青文主编的“文化视野丛书”。书是他主编的,于是买下了。给笔者的印象,他似乎不爱讲话,冷冷的。那以后,我每年都会上青文书屋一两次。没有多的交往,他的情况都是从朋友那儿知道的。

  他走出学校,打的第一份工就是卖书,20年前接手青文书店。他是个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从不计较商业利益。文化人想要什么书却又买不到,只要告诉他,他会千方百计为你搞到手。他不只是卖书,常编辑出版一些销路不佳的文化类书籍,如文化评论、小说诗集。他曾以手工影印装订的方式,以最低廉的成本出版赠阅的《青文评论》。一次香港书展,他与人合租一个摊档,搬了50箱书去,结果搬回46箱。他一箱一箱再搬上楼梯,堆挤在小书店原本就没有空档的角落里。书店财政紧绌,他欠下一些作者的稿酬。

  青文书屋终于在2006年8月结业,爱书如命的罗志华,在合桃街福星工厂大厦10楼分租了一个小货仓,把1000多本没卖出的书暂时搬去存放,等待时机重新开店。处于贫困的他,一度连手机和上网账号也注销了。朋友说,罗志华从来不以文化人自居,不发表文章,没有著书立说。但他卖书编书的热望依旧,听说他正计划向香港艺术发展局申请出版计划资助,有了现金周转,便向石硖尾艺术村承租单位,要卷土重来。

  罗志华以一人力量背起赖以糊口的小书店,他不是成功经营者,不是营商的料。他始终不愿向香港主流出版靠拢,如能稍作妥协,在大资本肆虐的香港,也应可寄生一角。命运让书与爱书人开了个关乎生命的玩笑,要他舍去壮健的肉体,却用壮健的灵魂,让更多香港读者寻找逝去的文化。魂断于书堆,是怪诞的想象,错乱的情节。有香港文化人说,如果说香港这个大社会是一链条,青文书屋只是最小最弱的一环,这一环才是最具决定性的,它一旦断了,大链条就会出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