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揭示吴冠中艺术生涯背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17:52 新民周刊
陷在恋爱中不能自拔 ——吴冠中艺术人生 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够跟外国的巨人来较量。中国的巨人要在中国成长。 撰稿·可 非(特约记者) 自2006年始,吴冠中先生每年年初均展出上一年创作的新作,并出版《吴冠中作品年鉴》。2005年新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2006年新作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办,2007年的新作展,按照吴冠中先生的想法,将于2008年3月放在北京著名的民间艺术区798。90岁的老人,仍以创新自勉,以真情为作品的灵魂。他为展览撰写前言:“老人走向遥远,虽渐远渐小,却背影清晰。有人追去摄其影,老人猛回首,被摄了前胸。他笑说:我的衣饰及肌肉都是透明的,你恰恰摄了我的心肺。这里展出的,是其血淋淋的肝胆、心脏。” 吴冠中被认为是今天在世的画家中的大师。他已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等处举办个展数十次,在国内外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近百部,多次荣获国内外艺术奖、文学奖,还获得了法国文化部最高艺术勋位,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他的作品价格是目前华人中最高的。 他的人生,也是属于艺术的。不是搞艺术的老伴在他的影响下,也成为了具有高眼光的艺术欣赏者,一辈子风风雨雨,成为了他志同道合的伙伴。 第一个个人画展 1919年,吴冠中出生在江苏宜兴农村,父亲是一名穷教员,随着弟弟妹妹的不断增多,家里的生活越来越清贫。从小就聪明的吴冠中除了小学是家里掏钱交学费,初中和高中、大学基本上靠自己----因为他学习成绩优异,第一名的他经常被免掉学费。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抗日战争后第一批留学生赴欧美留学,吴冠中瞄准了留法绘画系的两个名额,果然又如愿考上了。在家里,他一直是全家人的骄傲。父母虽然不同意吴冠中选择艺术为自己的人生方向,但见他执著,也就遂了他心愿。 吴冠中去法国留学,原是抱定“不打算回国了”的想法,因为当时在国内搞美术毫无出路可言。但在巴黎呆久了,他越来越觉得那灯红酒绿的社会与自己不相干。虽然身在巴黎,但“祖国的苦难憔悴的人”都跑到了他梦里。最后他毅然回国。没想到,回到新中国后,吴冠中一直处在艺术的边缘,他的艺术风格不能被全盘苏联现实主义化的美术界所接受,他一回国就成为了批判对象,在不同的政治运动中,吃了太多的苦头。一直到改革开放,他才有了出头之日。 记者:你的第一个画展是1979年,60岁的时候办的。当时画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办的? 吴冠中: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出面办的,那个时候刚开始改革开放。在这之前,我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室里办过一次个人展览,看的人非常非常多,因为这个题材、手法都不一样,没人见过。 当时有个故事,法国19世纪农村画展第一次到中国来,中国人没见过法国画,不得了,全国的美术院校学生老师都赶来了。有一个年轻人没有钱,卖了血,也来看法国的那个展览。其实那个展览是应中国方面要求选的作品,都是19世纪的作品,内容是农村的,题材是现实的。当时这些作品在法国都被认为是艺术品里的次品,他们自己看不上,却到处去找——因为我们国家要这样的东西呀。法国外交部长在前言里说,这些作品都是你们选的,我们是服从你们的需要拿过来的。法国人心里很不舒服,觉得不是自己的好东西,拿这么一批东西来,良心过不去,因此拿了些印象派的彩色大照片,同时挂在展览现场。结果呢,到美术馆去看的人都去看它了。后来法国方面对中国方面讲,下一次拿一些现代一些的东西来展。结果回答是,我们的人民不喜欢。 我的展览沾了法国展览的光,许多人看完以后顺便来我们学校看我的个人展。我的作品都是我70年代在农村下放劳改时画的一些农村风光,有中国特点,也有西方手法。表面看起来是写实的,整体上是意象的,每一个局部呢,好像很真,但是整个故事完全是抽象,是意象综合起来的。——觉得好像是这个地方,其实这个地方找不到。 因为看的人多,反响热烈,这个展览以后,中国美术馆也觉得应该搞我的展览了,然后就有了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的这个展览。 记者:当时你是不是很感慨,60岁才办自己的第一个画展? 吴冠中:这个时候我已经不考虑这个问题了。因为我们当时学画,不是为了出名。就是觉得东西真好,历史它会承认的,不求当时名利。名利我也进不去。因为他们接受的都是通式的,多样化、革命的这些东西,我不搞这些东西,所以进不到心脏去,在边缘。 你看,我工作也是这样:首先在美术学院教了两年,一下子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建筑系画,那是打工的,次要的。后来的工艺美院也是,他们主要是工艺,那么我是教技术课,也是打工的。所以我在教学上没有起什么作用,我想要教的东西教不出来,只能教技术,不能教艺术。 不过,我现在觉得,这相反也还很幸运:你把我赶到边缘,我可以比较独立思考,我可以搞我的东西。反正那时候也没有市场,画也卖不了。我也不求发表,当时不可能发表我的东西。所以我也不想名,不想利,这样来一心搞自己的艺术。 记者:自己的心血终于有一天能够亮相,是否有一种被承认的感觉? 吴冠中:对。当时我自己很有自信,因为我觉得我自己的东西是最真诚的、诚恳的,而且是为人民的,又是为国际能接受的。我的作品,后面有两个观众同时在看,一个是我的老乡,一个是欧美的高层次的艺术家,同时在看我的画,我希望他们都能点头、鼓掌。我是想追求雅俗共赏。 西方的我也看了很多,我也学了,东方的我也学了很久,实际上东西绘画是合一的,绘画是没有国界的,感情是没有国界的。同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相信我的东西,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时间之下都能够得到知音的东西,我希望是这样。 记者:当时,正是你结束下放回北京以后,是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下创作的? 吴冠中:那时候环境是逐步开放的。我记得在这之前,我也写了一些文章,讲了一些话,关于形式美啊,关于内容决定形式得打个问号啊,引起很大的风波,遭到很多人攻击。这个相当危险,有人说,何必呢?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必须讲真话,我必须把艺术的实质要讲出来。这些话不讲出来,对后代是不负责任的。 重返欧洲 记者:1989年,你在东京举办过一个巴黎画展? 吴冠中:是,叫“吴冠中画巴黎画展”。缘由是这样的,中日邦交,中国的商品都到日本去展览,日本要求商品里面有文化,所以呢,就选我的个人展,跟商品一起出去的。画展在日本非常受欢迎。西武百货店的老板也很有眼力,他看我受欢迎,看我的背景是法国留学的,他们第二年要搞巴黎博览会,因此想请我到巴黎去画,然后在东京展出。 记者:时隔40多年再次去巴黎,和1946年去有什么不一样吗? 吴冠中:在我的感觉里面,变化不是很大,不像我们现在变得很厉害,巴黎几十年里表面看没有太大的变化。看艺术呢,我觉得变化也不大。因此我在那里,还是感觉很落寞。与我离开巴黎的时候的心态差不多。为什么那时我离开?是落寞。 我觉得,搞艺术还是要在祖国,因此我经常讲一句话: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够跟外国的巨人来较量。中国的巨人要在中国成长。后来王怀庆出国的时候,他是带了我的两句话上飞机的,也是这种感觉。因为到了那里以后,我们学了很多好东西,但是学完之后,毕竟是人家的,不是你自己的,还是感觉落寞,你进不了巴黎那个社会,你在那个社会里面,没有很明确的关系。虽然有朋友,但是你感觉到还是冷漠的,这种失落感实在是很难受,受不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不可能当个艺术家,如果我要生活,我可以生活下去,也可以成个画家,但是我觉得我的抱负不止于此,要搞艺术就要搞有创造性的,艺术没有创造性等于零,等于重复人家,一点价值也没有。如果我留下来,可以在它的花园里开一朵玫瑰花,但是我觉得我不是玫瑰花,我应该回到中国来,要开鲁迅的三味书屋的腊梅花。特别是到了国外,受了歧视以后,民族的感觉很强,因此想着要回来。 记者:当时从法国回来,一般会认为这是个才子,会把你重用。当时你没有这种诱惑吗?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