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专家称南京慰安所火灾暴露管理漏洞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8日08:13 国际先驱导报
大年初一,亚洲最大的“慰安所”遗址——南京利济巷2号两次遭遇大火,事后查明是附近居民燃放烟花爆竹火苗蹿上屋顶所致。但经过《国际先驱导报》多方调查发现,失火的深层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 再访利济巷2号 没有屋顶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乌黑的横梁上,碳式的柱子耸立着……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姚倩发自南京 南京利济巷2号原本是一座破旧的建筑,而今因为两场大火,这一烙满历史印迹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更显凄凉。 第一场大火发生在2月7日零点20分,赶来的消防车用一个多小时才将大火扑灭,孰料凌晨3点,火又蹿了起来。半个月后,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依然能感受到大火遗留的痕迹:烧焦的糊味,碳一样黑的横梁。 没有屋顶的遗址 “‘慰安所’?起火的?就那边!”附近一位居民指着不远处的楼房说。 这是一处被繁华掩盖的苍凉地块,低矮的旧式楼房被周围高楼圈起,临街的空地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穿过这儿,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慰安所”遗址——利济巷2号就浮现在眼前了。几十米之外,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新街口正车水马龙。 利济巷2号是一栋连体建筑,房子一栋接着一栋,房间里除了垃圾还是垃圾,破碎的窗户懒懒地开着。穿过脏乱的通道,屋顶还在滴滴嗒嗒地化着雪水,绿色的厥草顽强地扎根在破旧的墙上。 刚靠近,一股浓浓的糊味呛鼻而来,沿着残缺的木楼梯拾级而上,“咯吱咯吱”地摇晃不停。上到二楼,没有屋顶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乌黑的横梁上,碳式的柱子耸立着,还有一堆黑乎乎的架子…… 但奇怪的是,靠近停车场的几间房似乎已经被人占用。墙上挂起了空调,有两栋房子间的过道还用崭新的水泥墙连起,里面是卫生间。屋里有人。“你住这儿?”主人茫然地点点头:“是的,我在看房子。”然后便不再多说什么。电线是从外面直接拉进来的,门没有锁,轻轻一推便开,里面有沙发,有床……就是一个家。 曾被划入拆迁范围 据史料记载,利济巷2号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系民国政府杨善庆将军私有财产。日军攻占南京后,在此盘踞并将其更名为“故楼”,实为“慰安所”。 但解放后,真正被确认为“慰安所”却是2003年11月20日的事。彼时,抗战时期曾被侵华日军诱骗到南京充当了三年“慰安妇”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在中日学者的帮助下重回南京,当场指认了利济巷2号就是当年日军的“慰安所”遗址。从那时起,这里也被认为是全亚洲最具代表性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也是在2003年,经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长白街科巷地块作为以危旧房为主的旧城改造区,纳入当年南京市土地储备计划,利济巷2号建筑也被划入拆迁范围。后来,经过专家数年呼吁,这处历史的铁证终于得以保留。 经盛鸿是为此奔走的专家之一。这位从1997年开始探究“慰安妇制度”的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凭借一己之力在南京市发现了40多处“慰安所”遗址。在他看来,利济巷是其中最典型、规模最大的。“这里的10多栋房,曾容纳有来自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慰安妇’。”经盛鸿说,虽然这次失火面积约200平方米,是外围的一座楼,不算主要部分,但烧毁的部分也要修复好,做到“修旧如旧”,使它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保护下来,不然太可惜了。 何时走出保护盲区 “此次利济巷2号失火,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管理主体的问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尽管“慰安所”遗址非常重要,它们却既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不是其他法律保护范围内的优秀近现代建筑。因此,谁来管理这些“慰安所”遗址才是当务之急。 对此,经盛鸿也很认同,他无不痛心地表示,利济巷2号建筑的火灾原因是烟花爆竹蹿入,为什么建筑周围不划为禁放范围?这是对利济巷2号建筑管理的疏漏。 经盛鸿进一步表示,2007年根据中央有关部门指示,江苏省和南京市已确定了南京四五处“慰安所”遗址保护名单,利济巷2号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处,但保护方案迟迟没有出台。“现在要赶紧采取补救措施,将遗址具体划归某个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并由南京市财政拨款进行修复,这才是保护利济巷2号的切实办法。”经盛鸿说。 据知情人士透露,火灾发生后,江苏省政府已经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负责应对,但残破的利济巷2号何时走出保护盲区,还不得而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