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闻中心首次拆除隔离屏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2:12 长沙晚报

  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 林俊)昨日上午,记者走进了设在北京西长安街北侧的梅地亚新闻中心,这是每年全国“两会”时记者们的“家”。一个小时的探访让记者感受到,在“更加开放、更加透明”的要求下,全国“两会”已逐渐成为一扇世界目光聚焦、分析和深度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一场世界媒体的盛宴。

  境内外记者在一个大厅办公

  虽然“两会”尚未开幕,但新闻中心已异常热闹。记者一进门,便看到蓝底白字的提示牌,上面醒目地标识着对记者的服务项目:宽带上网、广播电视传输、新闻图片库、传真和电话。大厅里有一个记者茶歇区,提供免费饮料和点心。同行们正在楼上楼下忙乎,一楼的一个大房间里,有几家门户网站在此安营扎寨,二楼记者服务区免费网络间,已经有不少记者在此伏案工作。

  据了解,今年新闻中心最大的变革是:境内外记者同在一个大厅办公。以往新闻中心会分设两个不同的办公区域,分别为境内和境外记者服务。昨日记者注意到,立在两个服务区中间的屏障被撤掉了,境内外记者可在同一个大厅内共享采访信息和资料。媒体在一个大屋子一块报道,大大方便了媒体同行的交流,现场显得格外热闹。

  “摆渡车”、手机短信通知……“两会”新闻中心今年在为记者服务方面又有了不少创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在网上公布大会日程、议程、有关通知和相关事项,新闻中心还首次全程采用网络系统进行报名和联系采访,首次免费向媒体提供公共广播电视信号和图片服务。

  免费书籍成抢手货

  为帮助记者们做好准备工作,新闻中心首次搭起了“免费书摊”:大厅里摆起长长的桌子,各式图书琳琅满目,这是大会提供给记者们的免费资料,图文精美的书籍涵盖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多个方面,这些书籍成了抢手货。每位领完证件的记者都会专门来淘一淘,不一会儿每人手上就捧了一叠。

  这些书还提供英文、俄文、阿拉伯文、韩文等多种版本。有些书靠数字和图片说话,简单明了,有《图说中国》、《2007年的中国数字》、《透视中国的问与答》;还有许多是外国人写的,英国人默里和谷义仁写的《绿色中国》,美国人唐文方主编的《美国大学生看中国》、日本松本盛雄写的《中国万花筒》……

  “两会”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原来两会只向外国记者提供一些介绍人大和政协情况的资料,十七大时增加了一些介绍中国的书籍后很受欢迎,所以这次在两会上也首次为记者们提供大量介绍中国的书,成为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大会新闻组为记者们提供了共100多种书籍资料,记者去的时候第一批早就拿完了,而大会新闻组则忙着在补充。

  网上增设各代表团主页

  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的网站,继去年公布各代表团驻地安排后,今年又增添了各代表团的主页链接,并于2月29日公布了全国人大代表名单。全国政协今年也第一次在网上公布了委员的姓名、性别、民族、职务、界别等基本情况,还在网上的“会议新闻中心”设立了委员名单、大事记、图片集、提案工作、视察工作等专栏,公布了会议驻地安排。

  “两会”新闻中心工作人员表示,要在以往“两会”报道的基础上,借鉴党的十七大宣传报道的成功经验,为媒体报道“两会”、参与“两会”提供便利,力争做到更加透明、更加开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