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机遇是创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7:53 解放日报

  连续10年,常州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龙城常州,无愧于“创新之城”。日前,率团来沪招商的常州市委书记范燕青接受记者专访。他再次强调,常州最大的机遇是创新。

  “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曾经,常州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常州成为“苏南模式”的代表。但进入新时期以后,“标兵在迅跑,追兵在狂奔”,谋求区域经济应有地位的白热化争夺战,使得身处江苏经济第一方阵的常州充满焦虑。

  谋定而后动。范燕青说,新一轮发展留给常州的时间并不宽松,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常州的再转型,并以此打造常州的核心竞争力。为此,常州着力推进五大创新工程,着重探索一个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的机制。这五大工程包括:创新企业的培育工程;创新项目的带动工程;创新平台的建设工程;创新人才的激励工程;创新环境的优化工程。

  常州有5万多家中小企业,它们不像大型国企那样有多年的技术积淀,也不像外企的技术源头在国外。而它们正在经历一个“断乳期”,必须要通过产学研合作,到大院大所找技术、找人才、找靠山。

  “这个过程中,企业当然是主体,但政府也应发挥主导作用。”范燕青介绍,仅在2007年4月中旬,常州市领导兵分几路,在一周内跑了4个城市,走访4所大学、6个研究所。“白天搞活动,晚上坐飞机赶路,最多时一天签下了65个项目。”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2006年11月,中科院在常州签约,正式建立“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这也是其与地方合作的全新里程碑。目前,中科院共有11个中心在常州落户,常州正式成为它的重要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这背后,是范燕青八上中科院的感人故事。

  目前,加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大众志产业基地等,共有30多个国内外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落户常州科教城。仅2007年一年,科教城就签订了118个技术成果转让合同,另有74个在研项目。

  范燕青认为,创新是一场攻坚战,其攻坚点、着力点就是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构筑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核心是要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向市场化发展。于是,常州积极实施“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加快以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的急需人才队伍建设。2007年,常州共引进218名优秀海外人才,其中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58名,首批引进的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项目有18个顺利落户。年末全市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2万人,其中博士54名,硕士855名,分别比上年增长1.2倍、36.8%。

  如今,创新在常州已蔚然成风。2007年全年,常州共实施省以上科技项目180项,获上级科技拨款1354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24项。全市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超过50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达6021件和220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75.4%和41.7%。长期以创新为主战略的常州,已开始体验科技进步带来的强大推动:传统产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到42%,比4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

  范燕青说,三五年后,常州将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以产学研结合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再通过10年左右努力,常州将建成创新型城市。

  本报记者邱曙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