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面难渗水 市民建议赢来改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08:22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今年,高新区计划投入1000余万元改建人行道,推广“压模地坪人行道工程技术”(以下简称“硬化”人行道),这是高新区城管执法局08年三大“惠民”行动之一。而代晓霞,一位普通市民,却对此提出了异议。

  她做了一次路面渗水试验,结果半瓶水倒下去,水飞快流走,几乎不向下渗水。“城区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难渗水,这可能破坏地下水循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代晓霞连夜写了一份千余字的建议书,发给高新区公众信息网“领导信箱”。2月28日,她又向相关单位负责人递交了一份书面建议。

  结果,出乎她的意料。

  新闻事件

  一个较真市民

  ———亲手测试写建议书

  不久前,代晓霞看报得知,高新区今年计划投入1000余万元,改造受损严重的3万余平方米人行道。这次人行道改造,主要采取压模地坪人行道工程技术,简单说就是直接浇筑混凝土。代晓霞住家附近的紫薇东路、紫荆北路等相继“硬化”。25日早晨,走在漂亮的“硬化”人行道上,她狠狠踩了几脚,脑海里蹦出一个疑问:“人行道路面是混凝土浇灌,没法渗水,这会不会影响城区地下水循环和城市生态环境?”她决定亲自做“路面渗水”测试。

  2月25日下午3时许,她带上1个大茶杯和两瓶矿泉水直接去了紫薇东路。她选择了一段刚刚改建完毕的人行道,弯腰缓缓向路面上倒水。半瓶矿泉水倒下去,水飞快向低处流……她埋头观察了两三分钟,除缝隙处有少许渗水外,路面几乎不向下渗水。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她在紫荆北路、紫荆西路等,分别对方砖铺成的老人行道、新改造后的“硬化”人行道做了相同的“路面渗水”测试。结果显示,除缝隙及树池外,“硬化”人行道几乎不渗水;方砖人行道较“硬化”人行道渗水能力稍强。

  25日晚,她上网查阅了资料,连夜起草了一份1400余字的市民建议书。她写道,城区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不利于地下水的“补给”,还会增加地下管道泄洪压力。她建议相关部门改建人行道时,在确保市民安全、方便通行的前提下,把路面渗水性作为参考指标之一,并进行环保论证。

  当晚,她把建议书发给了高新区公众信息网“领导信箱”,但代晓霞心里没谱。

  一个“惠民”工程

  ———“硬化”人行道遭遇环保质疑

  代晓霞的“没谱”不是毫无来由。

  高新区城管执法局市政市容处吕建勇处长算过这样一笔账。高新区现有方砖铺设的人行道面积有60多万平方米,每年仅人行道维护费就要支出约130万元。“硬化”人行道每平方米投入约120元,但维护费用则几乎为零。从经济角度考虑,“硬化”人行道每年可节约大笔资金。但高新区投入千余万改造人行道,并不仅仅是出于节约,主要是便民、惠民。

  2007年8月7日,在全面启动这项“惠民”工程前,高新区城管执法局曾专门邀请市政道路工程专家、绿化专家、社区居民、商家代表等,召开了“决策咨询会”。会上,有专家从环保角度指出了“硬化”人行道的弊端,即渗水透气性差、管网协调困难、后期维护困难等,并建议有关方面因地制宜地推广实施“硬化”工程。争议声中,越来越多的“硬化”人行道完工。截至今年2月底,高新区新改造的“硬化”人行道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

  一些高校专家

  ———探讨“硬化”路面的利弊

  还有一些人也在为“硬化”人行道操心。

  四川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副教授张永丽认为,大量硬化路面,会减弱补充地下水能力。30年前,在成都地表下平均2~3米处便能见到水。现在,需要在10米以下才能找到水,城市地表整体渗透能力降低是原因之一。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林鹏智教授称,地表能渗水的好处是,地下土层如同一个巨大的天然水库,当遭遇持续降雨及暴雨天气时,可起到分流吸收雨水,然后再缓缓释放保持河道长期有水。但在一座城市的建设中,不可能只考虑地面渗水问题。在城市规划中,应该考虑保持足够的能渗水的绿地面积。

  四川大学环境建筑学院艾南山教授认为,大面积的“硬化”不渗水路面,可能会影响行道树茁壮成长、增加地下管网泄洪负荷、改变地表土壤工程力学、严重影响地下生物群落成长……专家们在进行学术探讨的同时,代晓霞的建议书,转交到了相关职能部门。

  一个正式答复

  ———将通过3条途径确保渗水通畅

  代晓霞的环保建议,引起了足够的重视。28日,高新区城管执法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听说了代晓霞的环保建议,专门安排人行道管护单位负责人刘刚,立即和代晓霞面谈。刘刚认真阅读了书面建议后,连声说感谢。

  相关科室负责人答复称,用混凝土浇筑的硬化路面,确实存在渗水难的问题。为确保渗水及环保问题,在新改建的硬化人行道中,施工人员会通过3条途径确保渗水通畅:扩大行道树树池面积,从过去的1平方米增加到1.44平方米(1.2×1.2);每隔一定的距离,预留可以渗水的伸缩缝隙;保留并尽可能增加路边及广场绿化带面积。相关部门目前初步确定,在对玉林西路片区的改造中,会通过以上3条途径,确保渗水通畅。高新区城管执法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同时表示,人行道所占城区面积非常小,“硬化”后影响应该有限。但从环保角度考虑,如果确实有必要,在下一步的改建中将考虑增加专门的渗水孔。

  专家观点

  广纳民意 彰显城市和谐精神

  有人说,“历史由伟人们改写,城市进程由决策者及执行者掌控”。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西南交大副校长黄庆教授则称,代晓霞等人不是决策者,也不是执行者,但在城市建设中,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并见证着城市的进程。其实在这座城市,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他们一样热心关注市政建设和城市发展。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反映了成都市民文化素养、参政议政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关注、参与家园建设、这也是主张民主权利的体现。

  黄庆教授认为,一座城市的快速和谐发展,除了决策者高屋建瓴的认知及科学引导外,同样少不了市民的积极配合、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的市民主动关注并参与城市建设,这与成都市政府多年来倡导、践行服务型政府,重视和市民的互动分不开。决策者很愿意广纳民意,市民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很方便建言、献策。在他看来,市民积极主动参与、见证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决策层、执行层广纳民意,对科学理性的市民建议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正是对城市和谐精神的另一种解读。

  延伸阅读

  建议促进建设 她不是第一个

  代晓霞的建议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尊重,对她来说,自己的想法能对城市发展起到好的作用,是她人生经历中的第一次。但作为“市民”,主动向政府部门建议并影响和改变城市建设,她却不是第一个。

  来了就不想走的“外乡人”

  代晓霞,34岁。1995年,她从老家重庆来成都读书,毕业后一直留在成都工作。用她的话说,来了确实就不想走了。几年打拼,她获得了美丽的爱情,也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现在,她和老公住在中海名城,有车有房,收入固定。

  在成都生活了整整15年,但在此前,她还从未主动向有关部门提过建议。只是和朋友聊天时,偶尔会谈到红星路上的法国梧桐树该不该“搬家”、春熙路上的宫灯雕塑该不该换掉……“这次有一点冲动,总想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代晓霞说,可能是因为学医的缘故,她一直很重视健康。小区周边的几条道路“硬化”改造后,代晓霞第一感觉是“看上去很漂亮”,由于平常就喜欢关注环保生态,她不经意间想到了路面渗水的问题,接着便想到了去年老家重庆的水灾。“灾后有专家指出,山城遭遇水灾重创除暴雨太凶猛外,城市硬化路面越来越多,地表透水能力越来越弱,生态植被受破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市民电话 弥补三环路路标“缺陷”

  几天前,52岁的白祥荣开车途经三环路,在距离成绵出口很远的地方,他便看到了醒目的出口路牌。“三环路上指路标识牌现在清晰多了!”回想3年前的一个电话,白祥荣感觉很自豪。

  2002年10月,三环路正式建成通车。这条在成都交通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道路,把绕城高速公路和成都周边多条放射性高速公路连在一起,形成四通八达的城市快速交通网。2005年3月,白祥荣开车沿三环路去机场,因为当时连通机场高速的出口标识不太清晰,他开车到达出口处时才发现出口,手忙脚乱刹车时,险些引发车祸。在仔细观察了几个路口的标识牌之后,白祥荣主动给成都市路桥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打了电话,建议完善三环路的指路系统,特别是在出口附近,应提前设立标识牌,让驾驶员做到心中有数。

  三环路管护单位———成都市路桥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部相关负责人称,接到白祥荣等人的电话后,相关部门做了实地调查,并进行了完善。现在白祥荣开车经过三环路,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手忙脚乱了。

  留言区长信箱 “净化”清水河大桥

  再过几天,备受市民关注的清水河悬索大桥有望全面通车。作为西南地区首座城区悬索桥,清水河大桥已成为成都市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市民开车经过这座漂亮而现代感十足的大桥时会发现,大桥周围也已经焕然一新。少有人知道,一名叫谭正平的市民曾对此提过建议。

  2007年8月29日深夜11时许,谭正平通过青羊区政府官方网站,给区长信箱写信提建议:清水河大桥桥北西侧工棚占据河边通道,建议拆除;桥西南侧龙腾路有排污口,周边危房需要清理;桥东南侧公共绿地内洗车场已歇业,应拆除;某酒楼修墙阻断河边通道,应把河边道路及公共绿地还给市民。第二天,值守区长信箱的工作人员立即便把谭正平的建议转交相关部门处理。

  2007年9月,青羊区区长信箱公开答复谭先生称,大桥完工后,周边工棚将拆除;洗车场及绿化带上的违章建筑也将被拆除。本报记者 孙鹏 陈蒙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