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轮渡曾是年轻人拍拖场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01:43 金羊网-新快报

  

通宵轮渡曾是年轻人拍拖场所
■30年来,通宵渡轮用的都是这种钢壳船。

  

通宵轮渡曾是年轻人拍拖场所
■广州最后一条通宵轮渡线路,将于明日取消。

  开行30年明日停航,不少市民勾起了心底的美好回忆

  ■策划统筹:新快报记者 林靖峻

  ■专题执行:新快报记者 许力夫 任磊斌 实习生 黄璐璐

  ■专题摄影:新快报记者 陈昆仑

  “人潮渐散退,轮渡已去,迎着北风追急赶这里,目送这班轮渡载去,记忆一千堆……”蔡国权一首《最后一班轮渡》道尽多少历史沧桑。

  明天凌晨6时后,广州市民将无缘再见通宵轮渡在珠江航行了。有着30年历史的“黄沙——芳村”通宵轮渡,终于完成历史使命,永久隐退。

  对于通宵轮渡,不少市民的印象十分深刻。当年它还是一些年轻人拍拖的场所。

  “每艘船都有自己的特点”

  高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读中学时,就经常坐轮渡到对岸当时的芳村区找“死党”玩。“当时推着24英寸的五羊牌自行车,在长长的队伍中排队轮候,骑自行车的队伍中很多是近郊的农民。有的单车两旁两大桶潲水晃来晃去,让人避之不及;也有载着满满一车西洋菜、生菜往市区农贸市场赶的菜农;更有担挑两边是菊花、剑兰的妇人和老大娘,爱漂亮是女人的天性,有时她们还头顶插着小菊花呢。”

  高先生回忆,建珠江隧道的时候,黄沙码头搬到了沙面,等船的人在参天的细叶榕下打着铃铃(单车铃),穿着几乎都是绿白黄的校服装里,男生女生们一起说笑着等候,“那是非常天真烂漫的日子”。

  对于当时最大号的轮渡,高先生记忆犹新,“801到809,9条大船,是广州(轮渡)最大号的了,01到03,是单层船,04、05船顶是扁烟囱,06、07号是弯烟囱的,每艘船都有自己的特点,大船就像我们的好朋友,每一次上船,总有人‘咣当咣当’地撞击着船的铁板地面,我就最看不起那些粗鲁的人,一点都不爱惜每天驮着我们过江的可爱大船。”

  “在船上拍拖多有意思呀”

  “嗯,当时的船票是黄色的圆形胶片,扔到回收桶了,‘哒哒’清脆的响声,还在耳边呢。”高先生不断回忆起学生时代的往事,兴致很高,话语间被遗忘的生活点滴再次重现,笑脸背后略带唏嘘。

  身旁的高太太就回忆起1999年第一次看春节烟花的情景。“当时和先生特意来白鹅潭看年初一的烟花,那时候才刚开始每年都放烟花,那是广州城中最重大的演出了。记得那一年在芳村江边人挤人,9点左右看完了烟花就直接到当时还是男朋友的高先生同学家做客,‘逗’完利市吃完夜宵,又到江边逛了一圈,晚上12点多了,就是搭着这条通宵轮渡回到‘河北’(指珠江以北)再回家的。”

  “半小时才一班的夜班轮渡,在涛声和江风吹拂的码头里,人不多,光管白光显得柔和亲切。那时在船上拍拖多有意思啊。”说起通宵轮渡停航,回忆起和丈夫在通宵轮渡上拍拖的时光,高太太十分感慨。

  “坐车匆匆过江感受不同”

  一位游客说:“通宵轮渡要停了,真有点伤感,坐了好多年啦。”

  其实他的声音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在这里坐轮渡的一般是家住芳村,工作在黄沙一带的市民,还有一群每天来往于两岸,推着自行车载货的工人。如今坐轮渡,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出行需要,而是一种境界。有人说,坐在游船上看广州,是游客的视角;而坐在轮渡上看广州,则是市民的视角。

  “伴着身边熟识的人与物,听着脚下潺潺流过的珠江水,看着珠江两岸或古老或新潮的建筑,终于感受到广州被珠江水孕育起来的痕迹,这和坐车匆匆过江的感受大不相同。”家住芳村20多年的林先生说。

  不少市民也表示,尽管心底里不舍得,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通宵轮渡取消也是大势所趋。

  三十载通宵轮渡晚景凄凉

  停航前平均每个航班的客运量约11人次

  新快报讯曾经每天接送几万人的黄沙-芳村轮渡,其通宵轮渡可谓晚景凄凉。

  ●风光之时

  一天接送几万人

  历史追溯到上个世纪,那时要过珠江,街坊们只能靠一种木质艇仔划渡,大家都叫这种艇仔“横水渡”。这种艇仔只能承载十来人,安全性极不可靠。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轮渡开始出现,不过当时的轮渡仍然是一种小型木质船,还要靠烧木炭、煤球来发动机器,载客量小、速度慢。60年代末期,渡江开始使用钢丝网水泥船,载客量和过江速度都大大增加了。

  1978年,广州轮渡有了钢壳船并一直沿用至今,渡江只需短短几分钟。那时候因为黄沙、芳村一带上夜班的市民很多,客轮公司专门为他们开设了通宵航班,30分钟即可跑一个来回,仅仅比白天的候船时间多5分钟。

  “因为是独家生意,最高峰的时候,黄沙——芳村码头一天进出就有几万人次。”在客轮公司工作了20年的温剑平说。

  ●停航之前有时根本没乘客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过江轮渡境况可谓江河日下。

  “通宵轮渡现在乘客少,有时候一个航班连一个乘客都没有。但船只照样要空船行驶,工作人员要通宵在船上值班。”市客轮公司有关人员透露,黄沙-芳村航线原为24小时营运,其中通宵航班有28个,在没有建隧道之前一个航班都有近百人乘坐。而现在包括自行车在内平均航班客运量约每个航班11人次。记者昨天在黄沙码头看到,两层高的码头小楼整洁而漂亮。面对着陆地的一边由于竖立着一个高大的游船广告,让人隔着老远都能知道这里是码头。在一楼的候船室里稀疏地坐着一些等待的乘客。

  在客轮公司工作了20年的航线线长温剑平回忆

  每天几万人船票用桶装

  新快报讯黄沙码头的名字虽然没有天字码头的响亮,建筑也没有芳村码头的现代。但这里却是全广州轮渡的核心。

  在客轮公司工作了20年的温剑平告诉记者,广州市客轮公司的轮渡分公司就设在黄沙码头。作为航线线长的他,就管着7个码头十多条航线,每天都要对下属航线进行检查。

  谈及黄沙码头的历史,温剑平不无自豪地说,虽然现在黄沙码头不大显眼,每趟航班只有几十人乘坐,一天下来只有四千多客流量。但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市民出行的渠道比较少,而且没有那么多桥梁,轮渡的作用比铁路还重要呢。当时客轮公司一天接待的客流就达几万人次,相当于整个广州公交总量的14%左右。尤其是在黄沙码头,排队的人特别多,每到下班时候,推着自行车的等上船队伍一直排到500米外的大同路。客轮公司的员工甚至用水桶来装船票,都无法全部装下去。

  两码头历史始于解放前

  新快报讯最早的黄沙码头于1949年5月兴建的简易木码头,原址设在黄沙“七日香茶楼”对开堤岸。后因筑堤迁至黄沙码头现址,仍为木结构码头,设候船室两个,附设第一船队办公室。1970年改建成钢混结构,两层建筑面积764.77平方米,框架固定引桥2305.1平方米,活动钢桥五座。因建过河隧道1989年2月22日临时迁往沙面。1995年在现址重建。

  最早的芳村码头同样是在1949年5月兴建的简易木码头,位于涌口东侧。现码头为2001年建造的现代风格码头。

  ·提醒·

  通宵轮渡停运可改坐夜班车

  新快报讯黄沙码头——芳村码头的通宵轮渡停运后,能够在凌晨从黄沙到芳村的夜班公交车一共有两路车。

  两路夜班车分别如下:在离黄沙码头600多米的市中医院站坐26路夜车(22∶30-1∶30,5∶00-5∶50),另一路是1路夜车(21∶40-1∶30;04∶30-06∶10)。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