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集:沧桑正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15:04 湖南卫视

  [画面]

  三维动画复原图、电闪雷鸣下的瓦解村落

  [解说]

  地图上的印地安纳州,被称为“美国的十字路口”。1824年,也就是印地安纳加入美联邦的第八个年头,一位名 叫欧文的英国人带着一群信徒来到了这里。他斥巨资买下三万英亩土地,创办了一个共产主义公社,取名为“新和谐村”。身 陷资本主义汪洋中的“新和谐村”,只存在了三年就宣告瓦解。

  [画面]

  欧文故居外景及内景

  [字幕]

  欧文故居

  [解说]

  时隔30多年以后,有人问临终前的欧文:有没有后悔过倾家荡产来进行共产主义实验?欧文这样回答,“我从不感 到后悔。我的一生没有荒废,我走在这个时代的前面。”

  [画面]

  白闪特技到黑白的火车、黑白的海滩、俄国十月革命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画面一组、黑白的新船 下水

  [解说]

  是的,时代先行者实践社会主义理想的努力没有白费。此后的一个多世纪,虽然历经曲折和磨难,社会主义作为一种 社会理想、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社会文明,不仅没有像它的敌人预言的那样走向消亡,反而在世界各地顽强拼 搏、此起彼伏,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画面]

  彩色画面的海轮、挥舞的红旗等一组

  [解说]

  21世纪的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创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一次结出 了丰硕的果实。

  分集片名:第二集 沧桑正道

  [画面]

  渐变黑白画面的法国城市大景、黑白破旧的手稿

  [字幕]

  法国巴黎

  [解说]

  1832年春天,也就是距今一百七十多年前。一本出版于法国的杂志里,出现了一个人们感到陌生的词语——“社 会主义”。

  [采访]

  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当时一些先进的思想家看到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劳资的对立,以及各种社会矛盾,他们是想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 ,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

  [画面]

  欧洲老式的摇铃、18世纪的黑白影像、圣西门的画像、圣西门设想的和谐社会场景

  [字幕]

  昂利.圣西门

  [解说]

  率先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人叫乔西叶尔,是法国思想家圣西门的门徒。

  圣西门出生世袭贵族之家,却对枯燥的社会理论研究情有独钟。为了实现人最大限度的自由和社会和谐,他设想了一 整套系统的“实业制度”。通过这项制度,他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一个人人劳动、按劳分配、人人享有民主权利、没有任何特权 阶级的和谐社会。

  [画面]

  巴黎拉雪兹公墓一组

  [字幕]

  昂利.圣西门墓

  [解说]

  这位天才的空想家长眠在巴黎东部的拉雪兹公墓。因为对人类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他耗尽了毕生的精力和财富,离 开人世前几乎是一贫如洗。

  [画面]

  巴黎埃菲尔铁塔渐变黑白、傅立叶所著的书籍、报纸印刷、傅立叶故居外景一组

  [字幕]

  《全世界和谐》、傅立叶故居

  [解说]

  同样是古老的巴黎,同样是十八、十九世纪之交,另一位法国人也有着相同的理想和抱负。

  《全世界和谐》,这本书的作者是31岁的傅立叶。傅立叶设想了一个名叫“和谐社会”的未来组织,其基本单位叫 做“法郎吉”。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呼吁资本家出资支助他的“法郎吉”和谐社会实验。每天中午十二点,傅立叶都按时在 家等候。然而,一直等到与世长辞那一天,他家的门扉也始终没有被腰缠万贯的资本家叩响。

  [画面]

  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画像、时光隧道、夕阳下的欧洲大景

  [解说]

  圣西门、欧文、傅立叶,这些并不陌生的名字,书写了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今天,当人们隔着近两百年的时空遥望 这段历史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者追求社会和谐的欣慰与失落、功绩与缺憾,仍然是那么的意味深长。

  [采访]

  李君如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从他们对资本主义批判的角度来讲,以及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实践来讲,他们对和谐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他们是在企图不消灭阶级对立、阶级剥削的前提下面,不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面,通过资本家发善心搞慈 善事业,这样来达到的和谐,因此这是空想的。

  [画面]

  海潮中的一叶小舟、人流、飞翔的鸽群

  [解说]

  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曲激越澎湃的长歌。它以悲怆却又撼动人心的方式向人们预示:在人类对社会 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历史性的飞跃即将到来。

  [画面]

  巴黎城市街道车流、18世纪工人、马克思、恩格斯画像、书籍

  [实况]

  道路的车流声、机器工作声

  [字幕]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解说]

  1844年,寄居巴黎的26岁的马克思博士,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为他初步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下了这样一个定义,那就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同样是1844年,比马克思年轻两岁的恩 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

  [画面]

  欧洲街道的路灯、咖啡馆、共产党宣言书籍、旧世纪欧洲的人们、

  现代的欧洲人流

  [解说]

  还是1844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两位来自莱茵河畔的青年终于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相会了。短短几年以后,在 《共产党宣言》这本石破天惊的思想著作中,他们还对人类理想社会作出了这样诗意盎然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 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建立一个“自由 人联合体”,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不仅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

  [片花]

  [画面]

  《共产党宣言》、蒸汽式火车的汽笛特写、红色的火车车轮、《新青年》杂志、海面上渐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画面、 中共一大旧址、开国大典、三中全会、党旗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叠画、天安门升旗

  [字幕]

  中国第一版《共产党宣言》

  [解说]

  这是《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文译本,出版于1920年的上海。

  自从找到马列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历史前进的蓝图才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1923年,24岁的瞿秋 白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首歌词,写道:从今后,福音遍天下,文明只待共产大同。

  在共产党人的词典里,“共产”与“大同”,都是对未来社会富有理想色彩的描述。从上海石库门房简易的陈设到南 湖渡船上宁静的桌椅,从天安门城楼上荡涤历史阴霾的伟人之音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热泪盈眶的面容……对风雨多经的中 国共产党来说,正是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将她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历史的进程,来听 一听中国共产党人追求和谐理想的足音吧!

  [画面]

  天安门及层楼上毛的画像、毛泽东的黑白图片一组及延安时期影像

  [解说]

  五十多年来,每一个路过天安门城楼的人,都要面对这位历史伟人的炯炯目光。毛泽东——这位从韶山冲走来的农民 之子,将自己的名字变成了中国整整一个时代的旗帜。深重的民族危机和阶级压迫,给他的一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反对 剥削和压迫、倡导社会平等,是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画面]

  湖南一师范、毛泽东的油画一组

  [解说]

  1918年,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不久,毛泽东和一帮志同道合的友人,为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准备在岳麓山下建立 一个“新村”。毛泽东是这样设计他的理想社会的——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以和谐为特征,共同劳动、共同学习、财产公 有、平均分配,人人皆有实现其梦想的权利。遗憾的是,它还没有来得及付诸实施,就在当时严酷的现实环境中夭折了。这一 年,毛泽东25岁。

  [画面]

  夕阳下的湘江水、体现革命的雕塑、1949年毛泽东的黑白影像

  [解说]

  青年毛泽东建设“新村”的愿望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大同的美好理想并没有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所遗忘。时隔三 十年后,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以斩钉截铁的语气指出:中国唯一可行的道路,是经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最终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

  [画面]

  开国大典、

  [解说]

  新中国诞生之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这里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

  [实况]

  开国大典毛泽东

  [解说]

  此后的风云岁月里,他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崎岖和艰难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发 展道路。

  [采访]

  杨胜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里面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两篇讲话里面,应该说提出了比较丰富的促进社会 和谐的思想,很可惜,这样一些正确的思想,后来没有得到很好的一以贯之的贯彻落实,但是(这些思想)今天对于我们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画面]

  邓小平复出的画面、《邓小平文选》、原邓小平专列

  [解说]

  1977年夏天,一场足球邀请赛的看台上出现了邓小平的身影。在政坛上沉寂已久的邓小平用这种出人意料的方式 ,重新走入了人们视野。此后的十几年间,他也凭借非凡的智慧和眼光,为中国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

  翻开三卷本《邓小平文选》,这些简明而深刻的文字里,时常闪耀着科学、辩证的社会和谐思想。

  [画面]

  北京京西宾馆外景及会议室、邓小平视察各地的照片

  [解说]

  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全国不要搞争论,不要搞“四大”。他在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的同时,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立 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他还提出了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民主政治在内的全面性目标。

  [画面]

  小平南巡的火车、深圳画面、邓小平照片、特技制作的邓小平文选

  [解说]

  1992年春天,邓小平以88岁高龄来到南方。在这片热土上,这位与世纪同行的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对“什 么是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而富有创造性的回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画面]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1984年11月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1986年11月邓小平接见纽约证券 交易所董事长、邓小平故居

  [解说]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社会进步创造物质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的巨大 进步。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既捍卫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 论的重大创新。

  [片花]

  [画面]

  建国50周年阅兵式、江泽民视察画面一组

  [解说]

  20世纪末叶,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

  当中国共产党以与时俱进的气魄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时,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和谐的不懈追求,又将被赋予怎样 的时代涵义呢?

  [采访]

  秦宣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关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一些论断,比如说把发展作为 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以 及在改革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以及在改革中促进社会和谐,在和谐中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

  [画面]

  北京、上海、深圳、乌鲁木齐火车站画面、十六大九大常委亮相画面、人民大会堂、宣传六中全会的报纸、和谐号列 车、特技制作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

  [解说]

  当新千年的曙光在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起点和新的历史使命。

  翻开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十七大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行醒目的文字——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本质属性。

  [采访]

  严书翰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们这届党中央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体 现了我们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第二,它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要求;第三,它也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 点;最后一个,它反映了当代中国国情的要求。

  [画面]

  朝阳、党旗、长江源头水

  [解说]

  人间正道是沧桑。将社会和谐明确定义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第一次。那么,这个史无前例 的重大理论命题,它的历史源头究竟在哪里呢?

  [画面]

  夜晚的天安门、挂着党旗的世纪坛、蓝天白云

  [解说]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不懈追求,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穿越时代风雨的历史进程。86年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 践中,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清晰、深化和成熟的过程。

  [画面]

  毛泽东照片一组、邓小平照片一组、江泽民照片一组、胡锦涛照片一组

  [解说]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社会和谐提供了现 实道路。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促进社会和谐指明了正确方向。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 标。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局面。

  [字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 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七大报告

  [画面]

  长江水、马克思和恩格斯铜像、拉雪兹公墓的浮雕、巴黎的钟楼、《共产党宣言》里的马克思画像、《共产党宣言》 、航拍的天安门、宣誓的战士、飘扬的国旗、三军检阅、舰队

  [解说]

  沿着历史的河床溯流而上,社会主义理想的源头,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脚步,是两位思想巨人凝视历史 的深邃目光,是天才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用热血和生命绘制的理想蓝图。

  160年前,《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出版。这本缔造人类历史的著作,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 的深刻关联。

  160年后,《共产党宣言》所播撒的共产主义种子,早已扎根在这片东方的沃土,成长为参天大树。新世纪的中国 共产党人,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牢牢镶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中,正以更豪迈的步伐、更矫健的姿态,团结带 领亿万人民,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本集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