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大代表疾呼加强淮河低洼地治理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16:28 新华网
沿淮易涝重灾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人大代表疾呼加强淮河低洼地治理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姚润丰王圣志)“沿淮低洼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很多已经治理的河道也只有3年一遇,甚至不足3年一遇。2006年沿淮易涝重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比全省人均农民纯收入低1500多元。”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谈到淮河低洼地治理现状时忧虑地说。 纪冰说,沿淮地区是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低洼地的出口基本上都有闸控制,汛期遇淮河中小洪水,干流水位即高出洼地地面。虽控制闸可拒外水倒灌,但由于洼地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当地降雨无法外排,常形成“关门淹”,时间一般长达2至3个月。 沿淮低洼地涉及安徽省阜阳、六安、蚌埠、滁州等地,面积8742平方公里,耕地745万亩,人口564万人。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3%、12.1%和8.6%。 “低洼地内虽筑有部分圩堤,但堤防标准和抽排能力都很低,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纪冰说,去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沿淮三省灾害损失大部分由涝灾所致,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两侧附近、淮北支流平原地区和江苏洪泽湖、里下河等低洼易涝地区。据分析,2007年因内涝农作物受灾面积3550万亩,占洪涝受灾面积91.8%。 纪冰建议,从多年治淮的实践和2007年淮河流域大水看,应尽快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排涝工程。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易涝面貌有根本改观,低洼地群众基本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沿淮常年蓄水区面积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沿淮低洼地治理为构筑淮河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该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易涝多灾的面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纪冰说,总体排涝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内涝减淹面积约300万亩,防洪减淹面积约100万亩,除涝防洪直接效益约78亿元,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疾病防治、救灾投入等间接效益约25亿元,多年平均增产粮食约100亿斤。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