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马英九赢得“大选 ”之路有多远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09:21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储昭根 2008年3月22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将拉开帷幕。在野8年的国民党“唯马是瞻”,矢志要夺回“沦陷”多年的“执政权”,“执政”的民进党则出动谢长廷、苏贞昌双强组合,力求维系本土政权的延续。从过往3次选举得票情况可以看,胜负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太大。陈水扁2000年能当选是拜蓝营分裂之赐,2004年险胜则有“319枪击案”因素,两次都赢得相当惊险。因此谢长廷早前也曾说,只准备赢马英九25万选票,这并不是一个大差距。同样,国民党“立法委员”周守训2月20日也表示,3月22日的大选是一场五五波的选举,输赢只有三万票。因此,尽管国民党在今年1月12日的“立法院”改选中赢得81席,超过“立法院”全体113席总数的72%,民进党仅得27席,占全部席次的24%,立法院已失去制衡泛蓝的能力。但依记者预计,2008年的台湾大选仍将是依然惨烈。马萧VS谢苏,究竟又会是鹿死谁手?国民党的重新“执政”有没有可能?选举将至,小马哥的当选之路到底有多远? 美 日: 欲抱琵芭半遮面 在台湾问题上,长期以来,美国扮演幕前角色—公开干涉中国台湾问题,阻挠中国统一;日本则扮演幕后角色—不断加强对台政治、经济渗透,并暗中加紧与台独势力勾结,图谋实现台湾独立。总的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少数深绿的台独分子三方彼此均有着不可告人的共同利益。 美国的台湾政策的背后实际是其全球霸权战略利益的考量。从地理位置看,台湾海峡是中国和整个远东海上运输的咽喉;从战略地位看,台湾是美国在太平洋对中国布置的新月形封锁链上最为关键的一环,是和琉球群岛一起封住中国走向大洋的第一道包围圈,是美国扼制中国最为要害的死穴,台湾是美国在亚太的一个棋子;1950年侵朝美军司令麦克阿瑟公然声称,台湾是美国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从历史上看,最初在二战中与日本争夺亚太地区霸权,台湾“在西太平洋边缘的军事战略重要性”,成为美国称霸亚太地区的重要地缘战略支撑点;然后在冷战时期与苏联争夺世界霸权,台湾又成为美国推动中国战略牵制苏联的交易、发展对华关系的筹码,台湾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一个棋子;冷战结束后,台湾又成为维护美国霸权,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重要工具。所以台湾问题从来就不是台湾的问题,台湾问题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利益体现,台湾问题本质上就是中美关系问题。 而在日本看来,台湾的战略地位及战略意义关乎日本国家的生存和安全。中国台湾地处中国大陆、日本与东南亚的中心部位,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本作为太平洋岛国,海外贸易对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日本历来十分重视海上通道,其中日本-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这一航线一直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而台湾恰恰扼守这条海外上生命线的关键位置。日本对外贸易总额的50%都是经由此线实现的,其中包括日本所需90%的石油、100%的核燃料和99%的铁矿石。如果这条线受阻,按日本军方的话说日本国内将“不攻自乱”。从日本的国家安全方面看,日本一向把台湾看作它的南方屏障。近现代史上日本视台湾为“南进基地”和侵略亚太国家的跳板。19世纪末任日本首相的松方正义说:“台湾之于我国,正如南门之钥匙,如欲向南发展,以扩大日本帝国之版图,非闯此门户不可。” 从大国的目标看,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日本却深感地位卑微。日本不甘心作一个“经济巨人、政治侏儒”,一直梦想成为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制定了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国家战略目标。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提供了更大的回旋空间,日本加速向政治大国迈进。日本认为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与其确立的亚太战略目标发生了“对撞”,使其深感在亚太地区受到挑战。一时间日本国内“中国威胁论”大行其道,右翼人士反华情绪膨胀,日本长期存在的特殊的“台湾情结”被激活。台湾问题作为未来可能影响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重要变数之一,自然成为日本关注的焦点。于是日本不惜打破多年来在台湾问题上的模糊立场,触碰中国最敏感最核心的国家利益。可见,插手台湾问题也是日本追求政治大国地位、遏制中国的强烈欲望使然。 从历史看,甲午战争后,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者在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期间,对台湾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全面推广日语,取缔中文报刊;投入巨资建港口、修铁路、开工厂,大力扶植台湾重工业,希望能够长期霸占台湾,为其争霸世界的战略服务。二战中日本战败,被迫把台湾交还给中国。从1943年的《开罗宣言》到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再到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通过的2758号决议,都确认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法律地位。 从现实利益看,在台湾的贸易伙伴排名榜上,日本是台湾的第一大进口国、第二大出口国,在日本与台贸易中,日本保持巨额顺差。1999年,日台双边贸易额达到424.6亿美元,日本对台贸易顺差高达186.9亿美元。2003年日本顺差则高达200亿美元。台湾在经济上对日本的依赖性也有所显现。台湾近年来发展最快的资讯产业,其关键零部件如半导体芯片、液晶屏幕等都由日本企业供给。以1998年为例,日本向台湾出口的半导体元件占总出口的34%。此外,台湾信息产业的主要产品接近半数是接受日本电气、东芝等日本大公司的OEM生产。因此,日本从来没有放弃对中国台湾的觊觎之心。2005年2月19日,日美两国公开声明,台海问题为两国关注之“共同战略目标”,这也标志了日本正式在台湾问题上公开从幕后走向前台。 有鉴如此,“台独”分子看透了美、日长期推行的“以台制华”战略,希望两岸维持“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心态,最大限度地谋求美国的战略利益。利用美日的这种心态,台当局不断对中国大陆进行挑衅,然后再以受害者的姿态要求美国进一步保护。他们相信,美国不会允许大陆“摧毁自己在太平洋上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为了给“台独”壮胆,陈水扁肉麻地说美国是“台湾最稳定的靠山”、“最要好的朋友”。李登辉等“台独”分子更是撒谎,说什么“有美国保护,中共不敢对台湾开战”。正是美日为“台独”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 美日的对台政策对马英九的当选是极其不利的。美国是台独分子的靠山,而日本是台独分子最极力争取支持的国家,美日或明或暗的的支持是台湾日益去中国化的大的国际背景,对于坚持一个中国、坚持“九二共识”的泛蓝来说当然是相当不利的因素。2004年大选,出现“两颗子弹”的千古奇案,最后泛蓝连战、宋楚瑜败选,当时连宋领头静坐抗议,而美国政府却劝阻连、宋抗争,并承诺将要求陈水扁组建侦调会,结果连宋草草收兵,改为循法律途径提出“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的告诉。但美国的承诺最后却并未实现。事实上,明眼人都知道陈水扁的屁股坐稳了,连宋实质也就默认了他胜选,从而失去了重选翻盘的机会。同时也尽管马英九、萧万长访美时均受到比谢长廷更高的规格接待,美国的各种言行也显示出“偏爱”小马哥。但马英九要胜选,固然不能得罪美国,最好还能争取美国的支持或者中立,但其基点要放在自己身上,要寄希望于自己,而且对美国要防两手。这也就是为什么蓝营包括马英九不顾美国的一再反对而执意推行“入联公投”的重要原因。但应该看到的是,美国沉陷反恐战争泥潭,在“次贷危机”等打击下,美国内外交困,迫切需要中国在全球战略的配合,迫切希望台海局势的稳定。所以从长期看美日对泛蓝执政是相当不利;而从当前看,陈水扁政府的背信弃义与无能,这种不利对泛蓝执政则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马英九与美国在对待反复无常的民进党领导人上,可以相互借重、借力打力,从而让美国因素成为一个制约陈水扁胡闹、对马英九当选的有利的外部因素。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