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问世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1:15 新民周刊

  以年轻人为主的设计团队仿佛将“海宝”当成了活生生的一个孩子,连邵隆图也说“只有年轻的他们才会想出这么多的故事”。

  撰稿·王 倩(记者)

  2007年12月18日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在上海大舞台诞生。时至今日,这个卷头发、大嘴巴、大张着细细手臂的“人”字型蓝色精灵,依然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和其他吉祥物设计不同的是,“海宝”是多方合作诞生的一个可爱精灵,其诞生的背后凝聚的是老中青三代设计师的心血。有经验的设计师赋予了它寓意,多位70后和80后设计师则赋予了它时尚而又现代的外表和内心,正是这样的团队组合,使“海宝”从设计之初就具有了最前沿的商业开发基础。

  咖啡单上的“大”

  去年4月18日早晨7点,从台湾来上海发展的设计师巫永坚难得起了个大早,在咖啡店里一边喝咖啡,一边整理未来几天的工作安排。他准备参与的一项计划,就是业界朋友传递过来的信息——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在征集吉祥物。之前参与过上海世博会的海外宣传事宜,来自台湾的巫永坚对世博会的历史和概念了解颇多,在氤氲的咖啡香中,巫永坚忽然间想到了一句话,“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他信手在咖啡单的背面写下了这句话,并为“大”字加注了引号。

  “这就是上海给我的印象。90年代第一次来上海,虹桥机场出来的高架刚刚开挖地基,等我两年后再来时竟然已经盖好了,这个城市的建设速度太让人惊讶。这座城市的面貌一直在变,各国企业都来这儿发展,全世界都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投入了心力,百川汇入大海。”巫永坚说,在这里你可以吃到世界各地的饮食,多元文化在上海滩融合,正好体现了这个国际化都市的“大”字。巫永坚继续在咖啡单上写下了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两个成语:博大精深和有容乃大。

  灵光闪现,巫永坚寥寥几笔,在咖啡单的正面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大”字。他为这个“大”字点亮了眼睛,添上了笑意盈盈的嘴巴,一横犹如张开的怀抱,一撇一捺恰似奔跑的双腿,最可爱处是发梢上的那绺卷发,微微翘起,仿佛一个俏皮的精灵。“这个造型好像一个人打开双臂,永远微笑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巫永坚常常记得小时候在台南彰化的老家,每当邻居走过家门,妈妈常会说“进来坐坐啊”,“老外就不同,去拜访别人前肯定要先打电话问一声,方不方便现在过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巫永坚说它的背后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展示的是一个泱泱大国的心胸。

  由汉字演变而来的造型设计是近年中国设计界的流行,北京奥运会的“京”字型会徽设计更是强化了此类设计思路的地位。但42岁的巫永坚说他一直以来对汉字都情有独钟,“台湾有个海报设计协会,曾专门要求针对汉字设计造型,我设计的‘中国’海报,还被香港那里的展会收集了。”

  看着咖啡单上的“大”字造型,激动万分的巫永坚立刻回到公司,召集常培羚、点点和张良益这三个20多岁的年轻人组成创意团队,讨论如何完善和延伸创作。“巫老师就拿着那张咖啡单,让我们去找和‘大’字相关的成语和俗语。可爱是吉祥物设计的基本条件,但我们还要为它塑造基本性格,这样才有后续的生命力。”后期负责方案策划的常培羚说,他们为这个“大”字造型了五色——幸福的橘、激情的红、生命的绿、科技的蓝、明亮的黄,“五大洲嘛”。三个年轻人为它取名“大宝”;大宝是天秤座的,因为能包容一切;大宝的口头禅是“接受我的拥抱吧”……美国和日本的卡通漫画玩具教会了我们阅读变形金刚、米老鼠和机器猫背后的故事,年轻的本土设计师们活学活用到了吉祥物设计中。

  常培羚说,原本以为有了创意,几天之内就能交出满意的答卷,没想到最终还是花了他们一个多月时间,才完成对“大宝”的整体设计和产品延伸——5月31日下午5点58分,常培羚将完成的这个以“大”字为人型,以“拥抱的大上海”为主题的设计作品“大宝”,送到了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此时距最后的截稿时间还差两分钟。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