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贾永委员:军事题材也能“走出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3:59 人民网
“我清楚地记得15年前的一条新闻《为了那没有吹响的军号》,这有可能就是前阵子热映的大片《集结号》的原型之一。事实上,中国革命战争历程本身远比文学创作更生动。”跑军事新闻出身、得过范长江新闻奖的全国政协委员贾永,现在是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他对军事题材的敏感一如既往。 军事新闻可再深度挖掘 贾永谈到,传播手段的发展使得军事新闻有了更多的看点。“可以说,军事新闻具有可再挖掘的特点。”贾永告诉记者。 2004年,为了纪念长征出发70周年,新华社军分社和《北京青年报》联合做了一个名为“我的长征”的策划,寻访当时健在的老红军。后来结集成书《我的长征》,销售30万册。这本书的版权还输出到新加坡,新加坡根据书中10个女红军的故事,拍摄成纪录片《解放了的三寸金莲》,该纪录片获得国际大奖。 2005年,我们又做了类似的努力,即“我的见证”,寻找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过程中60个关键环节的第一见证人,贾永说:“后来这种尝试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采用。” 记者要有原创的发现 在和平年代,军事新闻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许多人都想问的一个问题。对此,贾永说,“现在军事新闻仍有大量素材可报。”他表示,虽然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环境下,但是局部冲突时有发生,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到任何一个存在战火的地点采访都是可以实现的。 “军事题材存在着一批‘发烧友’,这是比较稳定的受众群。”贾永告诉记者,“我们办的《世界军事》杂志有40万册的期发行量。据估算,每本能覆盖10名读者。”2007年底,新华社成立了新华军事网,点击率已经达到800万,在新华网30多个频道中稳居前6位。 当然,新闻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对于怎样才能做好记者这个并不新鲜的问题,贾永概括为这样一句话:记者要成为行者,不仅要有原创的采访,更要有原创的发现。“相比而言,后者更重要。” 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得好”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新闻出版界面对的一个利好背景,同样也是新闻界要为之努力的方向。军事题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仍旧能走出去,而且走得很好。”贾永表示。 2007年,新华社军分社和新华社对外部联合组织了一个名为“向世界展示和平之师”的活动,用7种文字向世界播发了300多条新闻,全面介绍了中国军队。活动组织的一大批关于我军军队建设各个方面的稿件,在许多国外主流媒体“全部落地”。六七十家驻外使馆把这一活动的内容作为官方网站的首页。“我记得罗马尼亚等好几个国家都将其翻译成本国文字,开辟专版专栏。”贾永回忆道。虽然,在翻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难题,但“我们已经想到‘走出去’了,这就是很好的开端。”他表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已经写进了十七大报告,写进了此次政协的常委会工作报告,“离走得好就不远了。”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