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应该多关注“非焦点委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4:02 人民网

  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3月3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一年一度的两会新闻大战又开始了。从媒体上看到,记者们早早地赶到人民大会堂的大门前等候“焦点委员”的出现。“焦点委员”要躲开大批记者的围追堵截实在困难。

  谁是“焦点委员”?从记者围追堵截的对象来看,这些委员具备一个共同的特征,要么是身份特殊,比如演员、导演、焦点行业和部门负责人等等,要么就是言行容易引发争议的人,比如房地产界、金融界的专家等等。其实这样的报道瞄准“焦点委员”现象在每次两会中都屡见不鲜。在会议期间,最露脸的、媒体关注度最高的、能占据媒体版面的,大部分都是这些“焦点委员”。

  按照会议报道的需要和媒体追求新闻效应的目标,在会议期间对这些“焦点委员”进行重点报道似乎没有不合理之处。但是,追求“焦点委员”作报道必然导致两种结果——首先是“焦点委员”占据舆论主角,而那些普通的政协委员则少了在媒体上发表意见的空间。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焦点委员”言行固然具有代表性,但他们对最基层、最基础、最贴近国计民生的细节等,却远没有普通委员尤其是那些来自基层的委员体会深刻和拥有更多的发言权。

  其次,这种媒体瞄准“焦点委员”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冷落了普通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每个委员的地位和身份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委员,而不应该是自己原本的身份,对一些“焦点委员”的过分关注,只能产生强化其自身身份、强化其专业行为的定位。这种做法不仅容易使这些“焦点委员”陷入为身份代言和窠臼于身份限制不能科学、全面参政议政的误区,而且也在无形中影响了普通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在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媒体不仅要把目光瞄准那些可能产生新闻效应的“焦点委员”,更应把目光盯在那些“非焦点”委员身上,对所有委员的提案要给予关注。事实将会证明,记者对这些普通委员的关注将会使会议报道更贴近实际,更立足基层,更体现出社会前进的足音,更能摸准民生和民主的脉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