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CPI控制目标理性务实 不会成为全球威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7:10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贺伟 冯国 娄琛)中国政府5日提出2008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幅控制在4.8%左右。这是最近4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预期控制目标数字最高的一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日在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8%左右。 温家宝对此作出解释说,去年价格上涨对今年价格的翘尾影响较大,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控制物价上涨的难度加大;同时,又要考虑到居民、企业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一些西方媒体称,中国的“通货膨胀”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威胁,它将影响到世界的通货膨胀水平。 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指出,人们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中国政府所提的目标及其可能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他说:“这是中国政府理性面对物价上涨的务实表现,体现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决心。” 由于出口产品更多地与利率相关联,在美元贬值的大趋势下,以美元标价的中国出口产品价格难免有一定程度的上扬,但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始终是稳定国际市场价格的重要因素。中国国内由食品价格引发的CPI上涨并没有波及到工业品价格,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中的纺织品价格还不升反降。 庄健指出,2007年的物价上涨翘尾影响给2008年中国物价调控带来比较大的压力,而国际粮价、油价的刚性上扬,成为推动中国CPI上涨的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给中国带来了“输入型价格上涨”,它远远超过了中国的输出型影响。 国际石油价格已从2003年的每桶约25美元,疯涨到现在的超过100美元一桶,而2007年国际市场食用油价格几乎也上涨了一倍。中国是其主要的国际消费者之一。 数据显示,从2007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改变前些年平稳运行格局,持续攀升。2007年3月以来,连续10个月超过3%的警戒线,8月份以来又连续5个月超过6%。 2007年中国CPI涨幅达4.8%,为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这不仅突破了2007年年初提出的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也远远高于2006年1.5%的实际涨幅。 国内外经济学界的主流看法是: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和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上涨是导致中国物价结构性上涨的重要原因。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如果剔除去年翘尾因素所占的3.4个百分点,那么实际上今年的CPI调控指标还不超过1.5%,并不算高。” 从世界经济的大环境看,通胀似乎已成当前的全球性现象,2007年全球新兴经济体平均通胀率在5.9%至6%之间,而中国去年的CPI数据仍然大大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今年1月份中国CPI同比上涨7.1%,创11年来月度新高。但是,经济学家们对中国今年控制物价上涨的前景表示乐观。 “但就目前而言,CPI的上涨主要是食品价格引起,通过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和投资力度,增加猪肉等短缺农产品的供应,相信物价在今年下半年将走稳。”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说。 张立群认为,今年年初的CPI数据高企主要受春节和雪灾等因素影响,随着国家对南方冰雪灾区的大力恢复重建,这个推动因素将会很快消失。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由于政策发挥效用的时滞性,去年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今年将开始显现作用。 自1990年以来的18年间,中国经济连续保持10%以上增速的时期有两个:1992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的特点是“高增长、高通胀”;2003年以来,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总体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态势,除2007年CPI涨幅较高外,5年里有3年CPI涨幅在2%以下。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