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生热词内涵深化看政府执政理念之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18:0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 (记者刘东凯、刘健、李亚彪) 住房、收入、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哪一样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翻开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些民生热词内涵的不断深化折射了政府执政理念之变。

  住房

  2004年和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住房等实际困难。2006年,“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政府要特别关心和帮助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加大财税等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同时提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明确表示“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并提出3项原则和4项措施。

  全国政协委员严琦说,住有所居,是老百姓最为关心的事情。针对房价快速上涨,一些老百姓买不起房的困难,这几年政府连续出台了调控政策,遏制房价上涨;同时针对不同的人群结构,正在逐步建设起“低收入家庭: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中等收入家庭:限价房+经济租用房;高收入家庭:市场”的住房结构体系,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收入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2005年,进一步提出“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

  此后,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的内容每年都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从2005年到2007年,“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建立并完善防止工资拖欠的法规和机制”“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机制”也先后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长期关注收入分配话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说,对比这5年来,从“收入”问题到“工资”问题,从“城乡居民”到“中低收入者”,政府工作报告对百姓收入的话题讲得越来越细,可以说是涵盖了每一户家庭、每个人、每一笔收入来源,而且相关的政策越来越新,也越来越健全。

  就业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就业政策”。经过2005年、2006年继续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之后,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过去5年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累计666亿元,5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陈小恩说:“这些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始终没有放松过就业,把就业看作民生之本,这是政府的责任呀!”

  社会保障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此后,从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到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到在全国城乡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再到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政府工作报告每次都提出新目标。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生活后顾无忧,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说,织好一张社会保障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这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刻地体现了朝着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重方向前进的变化,是我们国家致力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一重要发展指向的生动体现。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