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活动终将徒劳无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11:19 《环球》杂志

  蹩脚的篡改

  中国语言经历由文言文向白话文发展过程。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中国书面语两种形式。文言文词汇丰富、语言凝练,但离群众口语越来越远。早期新文化运动承担了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责任,白话文迅速席卷中国社会。1920年,北洋政府承认白话文为国语,白话文成为中国正宗语言。新中国成立后,白话文在大陆成为通用语言,现代汉语词汇得到发展,仅《中华辞海》就收录汉语词语380566条,《辞海成语词典》则收录汉语成语49050条。

  从上世纪20年代起,台湾同胞一直为普及白话文而努力,但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这一目标不可能实现。1945年台湾光复后,白话文开始在台湾通行。在两岸同胞努力下,白话文已成为两岸通用语言交际工具。

  由此可见,台湾当局把“中文”改为“汉字”,把“中华文化”改为“本国文化”,不符合“中文”和“中华文化”特有涵义,令两岸同胞感到十分蹩脚。因为“汉字”是“中文”组成的最小单位,不能取代“中文”全部内涵。如果把“中文”片面理解为“汉字”,就等于篡改“中文”内涵,减少“语音”、“语法”、“词汇”、“普通话”和“方言”等很多内容,这在中国语言文字逻辑上不能成立,必然误导台湾中小学生对中文的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成果总和,台湾当局强调所谓“本国文化”则不能涵盖全部中华文化。

  至于把“国语”改称为“华语”,把“乡土语言”改称为“本土语言”,其用意则十分明显,无非是想凸显台湾是类似新加坡那样说“华语”的“国家”。台湾当局对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用语做如此修改,意在割裂两岸血缘历史文化关系,凸显“台湾文化”具有“主体性”和“独立性”,为“台独”奠定教育文化基础。

  两岸同胞具有共同血统、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和民俗宗教传统,都是中华民族一部分。陈水扁当局既无法改变中华民族凝结要素去再造“台湾新民族”,又无法脱离中华文化传承去再造所谓“台湾文化”。两岸同胞使用共同的语言文字,这是两岸同胞亲情交往和文化共识的基础,这种黏合剂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台湾少数人在教育领域继续搞“去中国化”活动,终将徒劳无功,难以割断两岸的中华文化传承。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台湾文史研究所所长)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