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飞委员:生态文明与民渐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08:05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丁国锋

  去年七月,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养殖户王金甘接到了政府的通知,他的养殖场由于位处太湖一级保护区一公里范围内,按照规定将被取缔,他也被政府工作人员告知:可以异地经营,但必须搬迁到政府定点区域,而且养殖场必须按照环保要求进行标准化建设。

  几乎同时,五十公里外的苏州阳澄湖镇的养殖户刘易龙也得到消息,阳澄湖的围网养殖面积将从8.06万亩缩减至3.2万亩,而他的两亩多围网恰好在拆除范围内。2007年成了他一生中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的最后一年。

  今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学科评议组成员宋林飞委员在委员驻地与记者面对面,就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生态危机敲响了警钟

  记者:据了解,在您向大会递交的提案中,有一份提案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您是基于怎样的考虑递交这份提案的?是太湖蓝藻吗?

  宋林飞:有这个因素。2007年江苏发生的太湖蓝藻事件是一次生态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太湖的污染问题,实际上是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苏南逐步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后长期积累的问题。

  环境恶化造成公共事件频发,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未来20年,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将逐步完成,人口增长、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有可能达到最大值,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十分严峻,在党中央确立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一大目标的重要时期,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要有一个共识:必须彻底走出资源密集和污染严重的传统发展模式。

   对建设生态文明应有足够认识

  记者:“生态文明”这个提法,老百姓认识到了吗?

  宋林飞:据我了解,很多老百姓对“生态文明”这个提法了解得还不够充分,这种现象与我们对其理念、含义的宣传不够有关。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老百姓将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其与自身的生产生活的密切。当人们的财富足够增长,已经不再简单满足吃穿住行等生活必需品消费时,环境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老百姓生活得幸福不幸福,与能否呼吸到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没有药物残留的安全食品息息相关。可以这么理解,保护环境,不破坏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第一步,修复、恢复、营造环境,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更高一步。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目前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宋林飞: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发展观念的问题。在太湖蓝藻爆发后,江苏的所有地市、厅局领导都集中在一起补上环境课,省委书记梁保华还强调,不得将小化工转移到苏北,哪里转了,地方领导要负责,这个事件的教训够深刻的了。实际上,苏南的大多数县市已经有条件建立经济和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当有所作为。

   建设生态文明的五种路径

  记者:您认为怎么样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推进生态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呢?

  宋林飞:首先,应当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准则的绿色工业。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促使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充分调动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积极性。

  其次,要发展绿色消费与绿色市场,在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中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三是,严格执法,探索体现增长成本的“绿色GDP”新政。对环境违法事件加大曝光和处罚力度,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成效作为地方政府考核与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是,注重实施生态金融与财税政策。环保部门应与银行开展绿色信贷方面的合作,将环境违法信息输入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有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减少信贷,严重的停止贷款。

  五是,建立流域与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生态补偿项目,用于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的恢复补偿等。

  本报北京3月6日讯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