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报道两会围追堵截 有人被挤倒在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11:5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三月七日电题:记者“混战”何时了“围追堵截”几时休

  中新社记者贾靖峰

  “围堵”采访是记者的“体力活”之一,此次两会感受尤深。大会堂前,广场中,台阶上,会场里,随处可见一群又一群记者的身影。

  据两会新闻中心统计,采访记者有三千余人之多,代表委员人数五千二百余人。而常被媒体追堵的焦点人物不足千人。“僧多粥少”,于是,热门代表委员愈加抢手,媒体“围追堵截”景观空前,且愈演愈烈。凡事有度,适度者视为记者敬业,过度者则有失“无冕之王”的风度。

  亲眼见,“围堵”中有人被挤倒在地,有人被挤掉了鞋,摄像拍照者为抢机位更是打破脑袋,器材碰了被采访者的头;亲眼见,被“围堵”的代表委员如一叶小舟在人潮中左右飘摇;亲眼见,采访对象被挤在晃悠悠的小桌边,推到墙角里,堵在厕所门口;亲眼见,一位部长被媒体麦克风戳了脸,沉吟一句:“记者也应该有职业规范”。

  当记者一身大汗从人堆中挤出来,又冲进另一堆人,想必与人堆中的采访对象一样,怎一个“累”字了得。有趣的是,众记者一哄而围,又拍又照,散后竟问:“这位代表是谁呀?”

  一位七旬学者被挤到看不见头顶,声气微弱,一名香港女同行喝住骚动的人群,组织大家离开一米的距离,挨个提问。她的一句话,令人回味:“围堵采访,没有独家,资源共享,皆大欢喜”。

  诚如斯言,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事,对媒体来说其实就是“资源共享”,拥挤者,难免抱着抢先抢独家的心态,可是,这种争抢有几分效果呢?

  “围堵”采访何时休?其实很难得到答案。只要有热门人物,“围堵”就存在。但如妥善管理和疏导,设线划区,置架放“咪”,使“围堵”变成一场“小型发布会”,让被采访者安全愉悦,欣然受访,采访者亦人人有所斩获。而更重要的是提倡记者文明采访,有序作业。

  欣慰的是,本次两会大小各类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集体采访场数大大增加,还实行团组会向媒体开放、会后预留时间现场提问。新闻中心还通过网络等形式替记者和采访对象预约时间,这样省去了双方许多“累”。

  今年两会的新闻报道,被人看作奥运盛会的“预演”,届时三万记者云集,十倍于两会,怎样妥善应对海内外各路媒体,将是一场意味深远的“国际公关”。奥运在即,值得为此做一次“大功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