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称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太笼统公众无从监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7日12:32 新闻晚报

  □晚报特派记者冯兰蔺北京报道

  “教育XX亿”“基本建设支出XX亿”……对于这些经常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大型”数据,你有没有直观感受?对于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财政信息,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蒋洪表示“不怎么满意”。原因很简单——数字太笼统,很难判断是否使用得当。他在提案中建议,应建立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尽量把百姓的钱用在“刀口”上。

  信息披露不全公众无从监督  

  “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会发布财政信息数据”,但对于政府提供的不太具体的财政信息,蒋洪表示“不怎么满意”。“公布的财政信息通常是笼统的数字,缺乏明细资料,不能对该项资金的总量、构成适当与否做出判断。比如人们只知道基本建设支出是多少多少亿,很难判断这笔钱是否使用得当。”蒋洪说。

  蒋洪分析,政府提供的财政信息应包括人民共同拥有并委托政府进行管理的所有资金,从性质上来说应包括三类:一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所使用的资金;其次是政府为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标准、进行收入再分配的资金,也就是各种社会保障基金;最后是政府投资于生产经营活动所占用的资金,即经营性的国有资产。

  目前的情况是,第二和第三类资金的信息尚无系统的政府报告制度,而第一类资金政府只是提供了其中一部分,即预算内收支,另一部分作为预算外资金没有体现在政府的财政报告中。“这就好比是把钱放到好几个口袋里,展示的只是其中一个,对于其他百姓并不知情。”蒋洪表示,公共资金相当大部分在公众视野范围之外,无从了解它的运行状况,公众监督也就无从谈起。

  几天中审议预决算报告力不从心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而保障人民知情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让公众知晓他们委托政府管理的所有公共资金和资产的运行状况。蒋洪将此总结为:“必须要有一个公开、透明的阳光财政。”

  “现在教育类经费的财政公开已有了很大进步。”蒋洪说,原先只是一串串枯燥的数字,现已细化到项目,一个教育单位每年获得多少财政拨款都列出了清单,如“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等,一下子便能看明白。

  目前政府已在公开财政信息方面做了努力,但距离有效对政府财政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还有很大距离。由于信息缺乏具体性,公众不能了解公共资金的实际用途,更不可能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做出评判。

  蒋洪说,人大代表通常只是在开会时才刚刚看到预算或决算报告,在短短的几天会期中,要对预决算做出认真审议显然力不从心,大量的财政信息即使在事后很长时间也无从查找。

  建议财政报告细化到五个层次

  “在香港的政府网站上,市民只要通过点击就能了解到政府办公厅的平均工资数是多少,有多少工作人员,在这些高级、中级、低级工作人员中,分别的平均工资又是多少……”蒋洪表示,目前的政府财政报告通常只反映“类”,部分才反映到“款”。他建议,除依法界定的机密外,政府部门的预算会计科目应细化到类、款、项、目、节五个层次,这意味着人民应该有途径知道他们的资金有多少,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资金安排和运行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等。

  除细化梳理信息外,他还建议规定财政信息公布的时间和方式,以便人民知情,从而有效行使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此外,相关部门不妨考虑制订法规,明确规定政府应对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具体性和及时性负责,政府一旦违反,则应对其违反或不履行责任的行为予以惩戒。”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