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科技奖得主闵恩泽曾为回国放弃优裕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03:21 中国青年杂志

  文/阿福

  2008年1月8日,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得主,闵恩泽院士从胡锦涛主席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他站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中央,精神矍铄,用浓重的四川乡音说:“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

  再穷也是我的祖国

  有一种神奇物质,能让石油变成汽油塑料,还能提取各种纤维。1835年,一位瑞典化学家将这种神奇物质命名为“催化剂”。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石油石化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催化剂从无到有,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几乎都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

  1924年2月,闵恩泽出生于四川成都一个书香门第,“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闵府老宅大门上这幅对联,熏陶着闵恩泽的幼年和少年。18岁那年,他考取中央大学土木建筑系,大二时转到化学系学习。

  那时,国家处在民族危亡之中。为了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年轻的闵恩泽选择去海外留学。1948年春,闵恩泽来到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研究生,当年就拿到硕士学位,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继续攻读博士。

  在美国,闵恩泽第一次看到高大的催化裂化装置,能把黑色的原油变成清亮的汽油,不由感叹:中国何时也能建成这样的装置?

  1951年7月,闵恩泽在芝加哥纳尔科公司担任副化学工程师,与妻子生活优裕。每当想到祖国百废待兴,急需人才,他就焦虑不安,最终决定跟妻子一道回国。恩师挚友都来劝阻:“你们在美国安定富裕,而中国贫穷落后,何必回去自讨苦吃?”闵恩泽说:“再穷也是我的祖国,我们出国留学的目的,就是学成后报效祖国。”

  为了冲破阻挠,闵恩泽动用一切公私关系,打通关节。1955年10月,他们踏上了阔别8年的故土,那一刻,闵恩泽夫妇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然而怀揣报国之志的闵恩泽,满腔激情却遭到冷遇。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时期,这些从美国归来的知识精英,到底是新中国建设人才,还是“美帝特务”尚无定论。这样一来,闵恩泽纵有雄才伟略,也无用武之地。

  “回国后,找了三四个地方,一听说我是从美国回来的,竟没人敢要,后来中央大学同窗武宝琛,见我无事可做,将我引荐给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徐今强。他听说我的情况后,拍板要了我。”

  徐今强可谓慧眼识珠,认为闵恩泽是个难得人才,安排他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从此,闵恩泽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待遇微薄,条件简陋,他不在乎,没有正规实验室,就在工棚里作实验,什么样的苦他都能克服,闵恩泽说:“我归国不是贪图享受的,只要能把我的才能发挥出来,能为国家建设尽绵薄之力,就是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

  1968年,文革风暴袭来,闵恩泽留在美国的同学正处于事业巅峰期,而他却被剥夺科研权利,隔离审查,造反派让他交代“罪行”。他没啥可写,就每天交一篇以前的研究工作总结。没完没了的政治运动,将他折磨得心力憔悴,凭空飞来的棍子、帽子,时常打得他晕头转向,后来,下放工厂参加劳动,25公斤重的水泥袋,一次次压弯他的脊梁……本来是想回国效力的,可万没想到,自己落得个悲惨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至今想起,仍心有余悸,但他却说:“对我来说,能从美国回来,是我一生正确选择,我不后悔!”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上个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停止对中国的一切援助,与此同时,国外反华势力也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新中国面临车船无法行驶,战鹰飞不上蓝天的危急局面。总理着急,老帅们着急,时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拍着桌子对院领导说:“我过天安门都低着头啊,如果你们再不尽快解决航空燃料技术难题,我就把你们石科院的牌子倒过来挂!”

  1963年春节,余秋里在人民大会堂宴请石化领域专家,闵恩泽夫妇作为重要客人落座第一桌。席间余秋里向闵恩泽下达“军令状”:“老闵,你一年之内给我把小球硅铝催化剂交出来!”时值大庆油田开发,要建设年产250万吨的大型炼油厂,想把重油裂化成汽油、柴油和液化气,首先必须有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这种催化剂的制造技术在国内尚属空白,一年内不可能解决。何况,催化剂研究与闵恩泽的专业方向并不搭界。

  面对余部长的“军令状”,闵恩泽思虑再三,最终接受了重任。

  “国家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临危受命的闵恩泽,全身心投入到催化剂这个完全陌生领域,从零开始,边干边学。当实验室里取得初步成果后,他立即飞往兰州,下到实验车间,几十天吃住在现场。为排除故障,他与工人们一起钻进高温炙烤的干燥室查找原因,接连二十多个小时不合眼。

  就在为了“小球”熬战兰州时,由于积劳成疾,他感到肺部疼痛难忍,咳嗽得厉害,但当时正值攻坚阶段,他是核心人物,不能离开。他咬牙坚持到催化剂试产成功,才颓然病倒,返京就诊,得知癌魔在体内肆虐已久。才过40岁的他,切除了两片肺叶和一根肋骨,为了研制出中国第一代催化剂,几乎拼上性命。

  就这样,闵恩泽用心血捧出了质量优于国外产品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解决了新中国在石油炼制方面的燃眉之急。作为中国第一代炼油催化剂,从实验室研制到建成投产仅用5年时间,而在世界上,这个周期通常是8~10年,令国外同行刮目相看。

  接着,闵恩泽又相继研制出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磷酸迭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微球硅铝催化剂,一举攻克了困扰石化炼油工业的瓶颈难题。

  文革期间,闵恩泽被迫中断研究。等到文革结束,他去国外一看,我国本已接近世界水平的炼油技术又大大落后。回国后,闵恩泽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全身心投入到催化剂研制之中,成功开发出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闵恩泽强调:“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兴旺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