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椿:在从政的历练中追求人文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03:29 中国青年杂志

  在从政的历练中追求人文情怀

  记者:文化味如何练成?现在很多青年官员群起“攻博”,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现象,这也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吗?

  刘大椿:当今的青年官员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应当说,基本的现代知识文化不缺了。换言之,学问和才能应当假定都具备了。对他们来讲,更重要的是培养见识、胆识,培养一种人文情怀,这些是需要在从政实践的历练中自我培养和提升的。

  对现在的青年官员来讲,我以为,最重要的不是再到大学去弄一个更高的学位,而是强调怎么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怎么具有很高的见识和品格。要知道,高学位并不意味着高文化素养。“德”不是靠文凭提升的,也不是喊口号就能获得的,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喊破嗓子也不能说他是好官员。“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才是德的体现。

  年轻官员爱读书学习是好事,但群起攻博并没必要,相反,可能增加世风的浮躁,甚至把高校学风带坏。要知道,真正做学问是要沉得下心来的,不太可能在繁重的政务之余又把学问做深透。

  “术业有专攻”,对于青年官员们来说,培养人文素养,不一定非要去读博士,社会就是最好的学校。当然,对官员的评价、考核标准也要相应改变,指挥棒不能误导。

  记者:人文素养怎样在执政过程中转化为领导智慧和领导能力?

  刘大椿:有见识,品格高,才学就会充分调动起来,也就能够在特定的背景下发挥作用。这种转化当然不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 ,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人文素养又会是实实在在的影响决策的重要潜在因素。

  邓小平同志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既有过人的胆识,又有崇高的品格。文革之后,中国不能再按照原来的轨道走下去了,小平同志看到这一点,搞改革开放这个转变其实是最大的见识。然而光看到这一点并不一定能作此决策,因为这是要冒风险的。但责任感告诉他,必须这样做,中国的老百姓不能再那么苦下去了,这就是德。首倡改革开放恰恰体现邓小平最大的人文关怀。

  记者:刚才说到“德”,其实官场也是特别容易迷失的地方,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这种迷失呢?

  刘大椿:不管为官为民,都要有个基本的操持和底线,我归结为六个字。一是率性,当有赤子之心;二是尽兴,应有进取心;三是随缘,要保持平常心。做官治学为人都是这样,率性以合自然;尽兴而有所追求;随缘则不勉强。

  这个时代,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多种可能。该你所得没必要拒绝,尽你的本分但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是一种担当。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有这样的素养,内心就会和谐,自然不会迷失。

  (刘大椿,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术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