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热议贵州毕节生态区建设试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8日23:29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8日电 (记者李斌、王丽、常璐、刘铮) 20年前,顶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贵州毕节地区创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探索一条发展新路。

  20年后,这个问号变成了一个惊叹号——GDP、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增长了10倍以上。毕节人民以自己的创新实践,实现了一个似乎不可企及的梦想——全区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亦无止境。正在此间举行的两会上,来自贵州的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建议: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毕节地区应该成为国家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纳入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战略蓝图。

  思路决定出路:改革创新“激活”掩藏在贫困下的活力

  这是川黔两省交界一个叫南关的村寨——

  20多年前,这个赤水河边人多地少的村落因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生态脆弱、百姓贫困,“南关”年年遇“难关”。

  1988年,为解决岩溶贫困地区发展面临的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问题,经国务院批准,贵州省在经济发展最为贫困落后的毕节地区创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一条通向人与生态良性循环的探索之路,在数百万毕节人民面前铺展开来。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如今,昔日“难关”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新景点。春季花开,秋季果熟,游客纷至沓来,采摘新鲜水果,品尝农家小菜。

  在开发中发展,在发展中脱贫。农民们热情周到的服务,为自己赢得了崭新的生活空间。曾经断粮闹荒的农民群众,现在人均纯收入达两三千元,极贫村逐渐摆脱了贫困,南关村也在2004年更名为橙满园村。

  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南关村靠什么渡过“难关”谋发展?“是靠解放思想,是靠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回忆起这个小村庄的变化,几乎走遍毕节地区山山水水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毕节地区行署专员秦如培说。

  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指引,在贵州毕节试验区,有很多像南关村这样、甚至比它条件更恶劣的地方,将生态建设与开发扶贫结合起来,变索取为涵养,变破坏为建设,发展多元生态产业,走上脱贫致富新路。

  从“对抗”到“共赢”:人与自然向和谐发展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建立试验区前是贵州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全地区60%人口为绝对贫困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1.29‰,而森林覆盖率仅为15%。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从小在毕节长大的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威宁县副县长祝德光告诉记者,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生存压力迫使农民陡坡开荒,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迅速恶化,数以百万计的农民生活贫困,常靠政府救济为生。人与自然严重对立,贫困与生态恶化互为因果,并伴随人口的剧增而愈演愈烈。

  秦如培代表说,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探索出一条人口、资源、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

  ——开发扶贫,就是启动市场经济机制、遵循商品经济规律,变“救济型”“输血式”扶贫为“自救型”“造血式”扶贫;

  ——生态建设,就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进行环境治理,实行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工程,以形成生态系统内各要素的优化组合;

  ——人口控制,就是着重以人口数量控制为核心,以人口素质提高为宗旨,以人口结构优化为关键,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动力,使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生产最大限度地保持相适应的关系。

  改革开放和思想的进一步解放,焕发了群众的创造性——毕节的干部群众相继提出了新“五子登科”,即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使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毕节地区连绵的山峦之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水能、矿产等资源。秦如培说,近几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带动下,沉睡的资源被唤醒,毕节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能源基地和“西电东送”主战场,是全国第四大优质烟区。此外,区内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种植业等,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向和谐方向发展。

  毕节应成为国家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说,与当时全国已经启动的经济特区、开发区不同,毕节试验区从一开始就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目标,而是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将物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以及人口生产力统一协调起来,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展开的综合性社会发展试验。

  据了解,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2007年毕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25亿元,经济总量在贵州9个地(州、市)中从末位跃升至第三位,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3亿元跃升至55亿元,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84元提高到2458元,绝对贫困人口从312.2万人下降到56.6万人;森林覆盖率从15%提高到35%,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石宗源代表说,像毕节这样人口过多、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经济发展尤其要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文化教育等相协调。只有人、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毕节应该进一步成为国家推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