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伦敦羡慕重庆天然气公交车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01:28 华龙网-重庆晨报
有一些名声,不是那么容易甩掉的。2月25日,在英国外交部大楼的一间会议室里,几个重庆人和几个伦敦人聊了一会儿,就有了同样的感慨:“怎么还说咱们的城市是雾都啊!”
重庆和伦敦,都曾有“雾都”称号。但从20年前开始,伦敦每年雾天已不过10天;重庆近几年来,年均只有30多个雾天。按理说,都早已达不到“雾都”的标准,但“雾都”称号却很难告别。 伦敦人百年治雾史 重庆媒体代表团应英国外交部和威尔士议会政府邀请,于2月21日至29日访问英国,就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采访。 2月25日,在位于伦敦白厅街的英国外交部大楼前,英国外交部门礼宾司官员大卫介绍,“大楼建于19世纪60年代,白色的外墙当时就有争议,因为不耐脏。” 19世纪末期的伦敦,辉煌却又灰蒙蒙。由煤炭支撑的工业革命,让伦敦城内遍布工厂,家庭也烧煤取暖,煤烟排放量急剧增加。烟尘与雾混合变成黄黑色,经常笼罩在城市上空多天不散。 因此,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伦敦,无一不是雾蒙蒙的。 1875年,英国政府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尝试减少城市污染。这被普遍视为伦敦人治雾史的开始,至今已百余年。 伦敦大雾 痛定思痛 1952年12月的“伦敦大雾事件”,浓厚烟雾弥漫全城5天之久,几天内死亡人数比平时增加了4000人,死亡高峰与二氧化硫及烟尘的浓雾高峰基本一致。“这对英国人震动很大。”英国外交部气候变化与能源工作组官员说。 1956年,英国政府首次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里设立无烟区,禁止烧煤,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到郊区。 1968年、1974年,英国政府又先后出台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并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 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伦敦的雾日由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伦敦的空气,越来越好。外交部大楼经过清洗粉刷,恢复了白色,得以留存至今。”礼宾司官员大卫说。 产业转型 空气更好 我市在改善空气质量上,也花了大力气。据悉,从1991年至1997年,英国专家就曾和重庆市环保专家一起,进行相关调研、论证。 在一些方面,重庆甚至比伦敦发展得更好。例如,重庆的所有出租车、公共汽车不烧汽油,改烧天然气,大量减少了尾气排放。对此,英国官员也很感兴趣,“汽车尾气是伦敦空气质量进一步提升的障碍”。 为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伦敦从2002年开始,向进城车辆征收进城费,并计划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鼓励居民购买小排量、清洁能源汽车。 今年2月,伦敦针对大排量汽车的进城费,已升至25英镑/天,折合人民币350元/天,一年9.1万元。 “一个大城市环境要更好,产业转型更为关键。”英国外交官员说,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环境大幅提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再单纯依赖制造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 而这正是重庆正在走的道路。“我们正在全球各地推动可持续发展城市项目,也希望能和重庆展开更多合作。”英国外交部气候变化与能源工作组官员说。 本报记者 谢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