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建议进行首次全国语言普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14:57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宋常青)“语言国情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语言是资源,是软实力,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语言政策,必须有对语言国情的全面、客观的了解。”全国人大代表、西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于洪志呼吁我国尽快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系统语言普查。

  她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语言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至今未对全国的语言状况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普查。

  我国第一次组织的规模较大的语言调查,是1956年开展的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当时主要调查的是语言结构,旨在为方言区学习普通话服务,为创制民族文字服务,没有顾及到语言运用。那次大规模的调查,培养了一支从事方言和民族语言调查的专业队伍,积累了经验,了解了一些语言国情。

  第二次是1999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开展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当时主要关心的是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没有采录语言资料,不能了解语言及方言的话语情况,也不能直接解决语言保护等问题。这次调查涉及全国1063个县市区,被调查对象47万多人,积累了“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的丰富经验。

  “没有一份全面详细的语言国情报告,没有建立基于我国语言和方言的知识库与信息库,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等十分不利。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语言状况的急剧变化,语言普查已成为反映国情、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应尽早列入日程。”于洪志说。

  “语言普查还是记录和保存许多小语言、小方言的重要保证。”于洪志介绍,我国是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语言及其方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不可再生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和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小语言、小方言正在急剧萎缩甚至消亡。全面科学地描写、展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传统面貌,及时记录和保存语言、方言资料,抢救、保护民族语言文化遗产,是我国政府和学术界一项迫在眉睫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国际关注的问题之一。

  于洪志认为,这对于促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构建国家信息安全体系、普查跨境语言、富边睦邻等也将有积极的作用。“开展全面、科学的全国语言普查工作,是功在当代惠及后人的伟大工程,也是只争朝夕的紧迫任务。”于洪志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